1959年7月31日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琢器車間雕刻組62歲的老工人孫福生,首創天青釉堆相產品一次注漿成型成功,使天青釉堆花木瓜耳盅的生產效率提高15倍。
1959年12月 景德鎮市紅星瓷廠試制成功半自動拉坯機,拉坯工效提高一倍。
1960年1月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革新小組,改變針匙一件產品分內外二次施釉的傳統方法,采用支架、攜坯浸入釉缸中,一次二件產品同時實施內外施釉。
1960年2月10日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設計師章仕保吸取“景泰藍”金線條的裝飾特點,設計出一種新式飾瓷法“平面金線粉彩”。
1960年2月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在全省率先試驗高位槽實心注漿法(簡稱壓力注漿)成型魚盤制品獲得成功。
1960年5月20日 景德鎮市17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工人,在全省群英大會上被提拔為工程師,其中4人同時被中國科學院江西分院聘請為特約研究員。
這17名工程師是:陶瓷工藝工程師張水貴、余昌仁;陶瓷熱工工程師曹謙成、余祖茂、吳昌代、邵金生、程爵桂、馮祖發、余炳炎、余略煉、余建筆;機械工程師吳玉城、戚銀保、倪銀寶、倪明果、李方根;土木工程師羅雨順、張水貴、余昌仁、邵金生、余祖茂等4人同時被中國科學院江西分院聘請為特約研究員。
1960年8月5日 中共景德鎮市委工業部、景德鎮市陶瓷工業局,對陶瓷工廠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進行了一次檢查、總結、評比,肯定了24項投資少、收益快、便于推廣、能高速提高生產具有重大意義的先進經驗,并限期全面推廣運用。
這些先進經驗是:成型干燥聯動線、六角地磚生產一條龍、咖啡器連柄一次注漿成型、電動腳踏兩用轆轤車、腳踏插六角瓷磚、腳踏插方形瓷板、大缸施釉器、大缸起重器、自動雙件施釉機、魚盤雙件沾釉器、針匙多件壓力注漿、清水流漿、彩繪三龍一線、青花一條龍、多色印花機、多件鑲金機、土法成型半條龍、彩繪印花拍圖機、彩繪轆轤車刷邊機、煤氣烘房、煤氣錦窯、硯池石做母模、棒型球磨子、木架代瓷籃。
1961年10月1日 景德鎮市陶瓷館、景德鎮市關協聯合舉辦的陶瓷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市群英堂東廳正式展出。展出分兩個部分:一是以陶瓷美術家畢淵明、周國楨以及陶瓷美術設計師歐陽光、陳先水的作品聯合展出:二是“珠山八友”各個畫家的作品陳列。
1961年景德鎮市紅星瓷廠研制成功雙管施釉機,使盤類產品施內、外釉同時在電動轆轤車上完成。
1962年1月3日 景德鎮市14名老藝人集會陶瓷館舉行聯歡作畫,共作畫17幅。
“珠山八友”成員之一劉雨岑老先生,繪畫的《百齡壽石》,筆精墨妙,敷色古艷;釉下彩繪青花畫家王步老先生的《荷塘情趣》,水墨淋漓,筆調奔放;張志湯老先生以畫馬見長,他筆下馬的雄健神態,象征祖國大躍進的時代;胡獻雅與畢淵明先生的梅花,花紅枝勁,各具風韻;此外還有胡蘆和龔耀庭老先生的山水畫、魏榮生老先生的《洛神》;徐天梅先生的《白頭欄》、王錫良的《春牛圖》等。
在聯歡會上,老人們還集體創作了《十分春色》、《秋色精華》和《十八蒼松》三幅巨畫。
1962年6月1日 景德鎮市美術雕塑合作工廠職工積極為孩子們著想,增產了12種分別適合于三歲到十幾歲的孩子玩耍和使用的水馬、小鴨、小魚、四樂童等小瓷雕,共達十多萬件,這些小瓷雕不僅供應本市,而且通過商業部門外調,滿足全國各地孩子們的需要。
1962年11月14日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職工、省市先進生產者、技術革新能手、陶瓷美術家李永興.在過去顏色釉生產不斷革新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動腦筋,大膽設想,又創造出顏色釉五彩堆雕工藝并取得成功。
1962年12月13日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加工彩繪建立對樣生產制度以來,畫面質量獲得顯著提高。最近,在成批生產的畫面中,經景德鎮市產品檢驗站檢查鑒定,選擇了56種畫面作為全市的標準樣品。其中包括:人物類畫面13種,翎毛類花卉類畫面30種,春景山水類畫面10種及雪景類畫面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