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瓷國明珠”之譽的景德鎮藝術瓷廠人才濟濟,為新中國“官窯”和精品瓷外銷留下了輝煌的成果。又是一個十年了,近六十年來,藝術瓷廠彩繪專科學校培養的300余位骨干學生如今分別在哪里?景德鎮市陶瓷歷史文化研究需要留存這些歷史印記!
五十年前的1958年,剛剛組建的市藝術瓷廠為發展粉彩瓷生產,解決粉彩技藝人員缺少的狀況,在原工藝美術合作工廠彩繪訓練班的基礎上,擴大成立了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彩繪專科學校。

該校下設人物、花鳥、山水、圖案、填色等專業班,有學生300多人,授課教師大都是在工藝美術界享有盛名的陶瓷美術家,如畢淵明、趙惠民等大師,20世紀60年代初學校在國家調整中停辦。專科學校畢業的學生到80、90年代后,已成為我市粉彩藝術隊伍中一支中堅力量。



筆者認為,當年的藝術瓷廠彩繪專科學校辦得及時、辦得好,應載入景德鎮以至中國的陶瓷藝術史冊。
一是它及時培養了一批粉彩藝術繼承人。避免了舊社會過來的老藝人因年老體衰而技藝斷檔,無人接班的問題。




二是它造就了理論聯系實際,適應時代潮流,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專科學校除學技術、學專業理論外,還要學文化、學政治,學用結合,學生綜合素質高。



三是擴大了傳統粉彩瓷規模和出口。從80年代開始,藝術瓷廠有了這批繼承人,已發展成為粉彩瓷專廠。先后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銀獎、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等獎勵,產品暢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被中外名家和客商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四是專科學校的畢業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們之中很多人已是當代藝術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他們收徒傳藝,培養一批批粉彩技藝接班人,他們的學生也有不少獲得大師榮譽和高級專業職稱。
景德鎮粉彩瓷素以色彩豐富、粉潤柔和、光澤瑩亮、秀美嬌艷的特色而風靡于世,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幾年前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雍正年制的粉彩福壽橄欖瓶,以4150萬港元價格成交,創下了清代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展現了粉彩瓷作品的魅力,至今人們喜愛粉彩瓷的熱情不減。







可是,據筆者所知,當前景德鎮釉上彩繪瓷面臨著“新彩增多,粉彩減少”的新情況。彩繪人員在金錢誘惑下,由于傳統粉彩工藝比較復雜,操作麻煩,特別是色彩要求高,好作品難出而且出得慢,于是畫粉彩的人少了,很多原來是畫粉彩的也轉向新彩,其中有高級工藝美術師甚至大師,業內人士和收藏家對比產生了憂慮。而藝術瓷廠彩繪專科學校畢業的陶藝家沒有動搖,他們仍然堅持傳統粉彩技術,把振興、發展景德鎮粉彩藝術當成自已責無旁貸代的重任,奮斗終身。

這樣的專科學校,這樣的專科學校畢業生難道不值得稱道嗎?(文中圖片均為劉毛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