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恩來總理做出指示,“要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汝窯生產和龍泉窯”。
建國初期,百廢待舉,一個共和國的總理,日理萬機,為什么會專門對汝窯作出批示呢?
汝瓷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是歷代古董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罕之器,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美譽。

汝瓷作品《荷花碗》 作者:朱文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上世紀50年代,一些外賓來中國訪問,其中有些喜歡中國瓷器的,找到外交部當時的外事人員,向他們要“雪拉同”。外事人員不懂,就回答說:沒有。對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外賓說沒有,也就算了。但后來,有位蘇聯專家也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視了,不能回答說沒有。蘇聯專家拿著茶杯說:就是這類東西。外事人員說瓷器嘛,我們有著名的景德鎮、唐山的瓷器。拿最好的給他們看,他們卻說:不是,直搖頭。后來,外事人員到故宮陶瓷博物館問陳萬里。陳萬里是中國青瓷專家,他喜歡中國陶瓷,《中國青瓷史》就是他寫的。那些外事人員到故宮博物館找到陳萬里。那時候陳萬里已經70多歲,當他知道蘇聯專家一定要“雪拉同”,就笑了起來:“雪拉同”就是我們青瓷嘛!在中國的宋朝,青瓷出口到東南亞,后來到法國。法國人對青瓷非常喜歡,認為是世界上的珍品。當時法國很流行一個小說,里面男主人公是個牧童,名字叫“雪拉同”,他的衣服顏色像青瓷一樣,淡青色,一年到頭穿這種衣服。他就像中國的西施一樣有名。大家說就叫“雪拉同”吧。這樣就叫開了。后來,歐洲這些國家都叫“雪拉同”,美國也叫“雪拉同”,青瓷就是“雪拉同”。
這件事周總理知道了。當時,他決定叫輕工業部趕快恢復青瓷。他說,中國五大名窯都要恢復,外國人來訪問中國就要看這些東西。
半個多世紀以來,汝州的工匠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為恢復汝瓷,凝心聚力,克難攻堅,終于叩開了汝窯那神圣的殿堂,向共和國總理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今天,在汝窯的故鄉——河南汝州,跨越千年的隔空喊話,讓我們又重新回眸,把目光鎖定在讓世界為之嘆服的——中國汝瓷。
青瓷之美,美在靈動。
汝窯是古人遺留人世最美麗的瑰寶,它是自然的靈動,復古的美學,是后世仰慕追尋的典范。
大自然是最神秘的設計師,她用最為普遍存在的鐵元素,給了汝窯美麗而不妖嬈的樣貌,或作碗,或為瓶,素雅而沉靜,瑩潤而淡泊,一襲清雅,有天地之大美,又帶著詩的優雅,詞的韻味,溫潤純樸,若平湖之水,寧靜而致遠。宋人對現實生活的專注和謳歌,技術的精進和氣質的嫻雅,成就了汝窯,也開創了汝州制瓷業前所未有的繁盛。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汝州轄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窯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并形成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一帶;南北從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到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洼,直到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區達到了300多處。這些佐證足以證實,在宋代,汝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
面朝黃土背朝天,厚重的農耕文化,為汝州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創造源泉。物產豐富的汝州,文化積淀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汝州制陶業已經成熟,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煤山、大張、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產。嫻熟的制陶技術為唐宋陶瓷業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汝州具備生產汝瓷的條件,汝州所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和黏土,是做坯品的原料。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稱,儲量豐富的煤和滿山的樹林、灌木叢,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崇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
汝州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窯瓷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越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采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開裂紋片這種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這些釉面溫潤色澤典雅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是一種清淡含蓄、最適合道家的審美情趣。
與當時其他窯口相比,汝瓷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都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
綜觀歷代文獻關于汝窯的記載,仿佛在訴說一個悠遠縹緲的神話。它的釉中,氣泡閃爍亮如攢珠;它的胎中,瑪瑙點綴燦如金星;它溫潤的釉色,如同萬花筒,在不同的光照下幻化出不同奇妙的光暈。即使在南宋時,汝瓷已成稀世之寶。它仿佛一顆耀眼的流星,經歷了瞬息輝煌而遽然湮滅。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國瓷器燒造的又一座高峰,曾創制多種精美蓋世的瓷器,也曾大規模仿制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瓷,但惟獨仿制汝瓷失敗,以至乾隆無奈地寫道:“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目前,傳世的汝瓷全世界僅存不到百件,成為稀世珍寶,歷代帝王視之為吉祥之物,汝瓷也成為官宦人家的富貴象征。歷朝歷代的昌平盛世時,都有人仿燒汝瓷,乾隆皇帝還專門讓景德鎮仿燒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獨特,工藝失傳,仿燒無一成功。所以,清代詩人孫灝便發出了“人巧久絕天難留,窯空煙冷其奈何”的哀嘆。

汝瓷作品《弦紋尊》 作者:朱文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復興之路
瓷器濫觴于東漢時期,歷經魏晉、隋唐、到了宋代達到鼎盛。宋代的青瓷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最高峰,所謂“爐火純青”指的就是青瓷。
靖康之變后,汝窯在戰火中毀滅了。然而,汝窯瓷器美麗而又高雅的釉色和精良的制作工藝令歷代仿燒不止。
1953年,周恩來總理向全國發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的指示,又在1957年7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輕工業廳長會議上指出“要恢復五大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汝窯”。
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國家輕工部做出了《關于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周總理的批示很快下達到了當時的洛陽地委,洛陽地委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精神很快傳達到了當時隸屬洛陽地委的臨汝縣(現汝州市),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汝窯生產。
然而汝窯已經衰落了將近千年,凋敝之極,懂得燒制訣竅的窯工寥寥無幾。
由民營民生汝瓷廠改制的地方國營臨汝縣汝瓷廠,主要產品為粗瓷民用碗、盆,也兼燒瓷缸、耐火磚等。1953年6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在首都北京籌建十大建筑時,人民大會堂的宏大建筑裝飾要求各省將代表地方特色的作品選送北京,陳列在各省展館,河南省的三瓷(汝瓷、鈞瓷、唐三彩)成了必不可少的展品。河南省以一項必須按時完成的政治任務下達給各縣市,臨汝縣汝瓷廠接受了該項任務。為了盡快完成人民大會堂陳列汝瓷的任務,省輕工業廳專門抽調河南省藝術學院教授粱冰潛、工藝美術公司工藝師李紹翰為主共同設計汝瓷花盆與花架的造型和圖案,并從汝州抽調繪畫技術人員,組成了由郭遂負責泥、釉料配制,河南省輕化工業廳陶瓷顧問周鳳祥為技術指導,孟祥泰、裴庭甫、楊桂榮、蘇天炎為雕刻工,由張留、胡西昆等為燒成工的臨時突擊機構。
技術人員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原料,一勺一瓢的配釉,在做好的胎體上刻制圖案花紋,并在燒制缸、碗的直煙窯中代燒,因在粗瓷釉內加上了著色劑,所燒產品不具有古汝瓷的特色。雖然汝瓷釉料的研究和燒成工藝尚處于蒙昧階段,所燒產品并不十分完美,但仍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郭遂因此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1959年的全國工藝美術技術人員、藝人代表大會上受到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陳云等的接見,并合影留念。
1971年,由河南省洛陽地區組織,臨汝縣汝瓷廠派張全、馬永杰攜帶汝瓷產品247件首次參加廣州春季交易會,所帶產品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搶購一空。汝瓷自此走出了國門,名揚海內外。同年臨汝縣汝瓷廠閻金定、郭留江再次參加廣交會。1972年臨汝縣汝瓷廠郭連成等又一次參加廣交會,所帶汝瓷產品引起了日本、新加坡、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注。1973年,在廣交會參展的4箱160件汝瓷產品被外商包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美國、香港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在交易會上與廣州外貿簽訂了供貨合同。汝瓷廠第一次接受了由國家外貿下達的訂單,開始批量生產出口。
由于汝瓷廠生產設備簡陋,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面對大量的外貿訂單往往不易按期完成,最典型的是日本客商的一筆500件汝瓷風頭龍柄壺訂單將要到期,在燒成裝箱后,按照正常的交貨運輸辦法已經無法按期交貨,為了保證信譽,國家外貿局不惜重金用飛機運送到日本。為了擴大汝瓷的生產規模。1973年由國家輕工業部撥款41萬元,后來又追加了90萬元,在臨汝縣城西北趙莊村對面臨登公路西側征地100畝,籌建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并從原臨汝縣汝瓷廠抽調70余名干部工人,開始進行汝瓷專業研究與生產。
1975年,面對汝瓷快速發展但人才奇缺的現實,在縣工業局的支持下,廠領導頂住壓力,在各車間選派人員50名,赴浙江龍泉取經學習。此次外出學習,為汝瓷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回來后大都走上了領導崗位,擔任了廠長、副廠長、車間主任、實驗室技術人員等工作,不僅為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F在汝州的幾十家汝瓷企業的創辦人,大都是從原汝州市工藝美術汝瓷廠下崗的技術工人,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國家級、省級大師。
20世紀80年代,汝瓷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為了使技術骨干能充分發揮作用,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成立了以技術廠長牽頭,技術科長主抓的汝瓷造型設計室、汝瓷試驗室、汝瓷原料化驗室。對汝瓷的新產品開發、汝瓷釉色研究、原材料質量的控制都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規章制度和獎懲制度,同時積極學習龍泉等地區原料配制、燒成、成型等工藝技術,引進并建成了65米長的隧道窯,增添了球磨機、濾泥機、滾壓成型機等設備,對當時的汝瓷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4年汝瓷天藍釉試驗項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1986年,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生產的雙龍瓶、內花碗、雞心碗、玉壺春等9種產品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會上一舉奪魁,獲得“金杯獎”。同年,汝瓷17號豆綠釉在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研制成功,該項目獲1986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1988年汝官窯天青釉、月白釉陸續實驗成功,獲得國家和省級表彰,引起整個古陶瓷界震動,成為汝官窯全面恢復的重要轉折點。
20世紀80年代之后,國內陶瓷專家學者和汝瓷愛好者亦紛紛到汝州參觀汝瓷并題詞題詩,對汝瓷給予高度評價。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原會長馮先銘,陶瓷專家、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原副會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葉喆民,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陶瓷專家汪慶正等多次赴汝州參觀、考察和指導工怍。
汝瓷的恢復試制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在國內外的展評會上屢屢獲得大獎。同時為汝瓷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們也屢獲崇高榮譽,汝瓷精品亦被國內外收藏。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營、集體和鄉鎮企業改制,民營企業成為汝瓷市場的主力軍。汝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在行業發展規劃、組織領導、業務培訓、科學技術等方面予以協調和指導。為規范汝瓷行業自律,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推進汝瓷產業化建設,2004年6月25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辦公室召集,在北京召開了汝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專家審查會。經過評審,專家一致通過對“汝瓷” 進行原產地地域產品保護的專家審查。200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2005年第104號)通過了對汝瓷擴大原產地地域產品保護范圍申請的審查。在汝瓷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汝瓷“原產地地域產品專用標志”,須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設立的申報機構申請并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公告后,方可使用汝瓷“原產地地域產品專用標志”。
2010年9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隆重開幕;9月24日,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舉行。中國郵政發行汝窯瓷器傳世珍品一套十四枚郵票;9月25日,中國歷史名瓷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汝瓷燒制技藝國際研討會召開。
2016年,舉辦汝瓷文化周系列活動,改革開放的春風促進了汝瓷文化的發展,知名人士不斷到汝瓷原產地尋寶旅游,為汝瓷原產地帶來空前繁榮。
汝瓷的研制,有一種飛蛾撲火的悲壯。60年來,為了共和國總理的囑托,一代瓷人為汝瓷嘔心瀝血,前赴后繼。這中間,汝州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此同時,每行一步,從中央到地方,國內頂尖的陶瓷專家都給汝瓷的研制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古瓷專家耿寶昌和劉伯昆,從汝瓷研制開始,就和汝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2014年,92歲高齡的耿寶昌還親臨汝州,指導汝瓷研究發展。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是聞名海內外的文博專家,他對汝瓷指導不遺余力,直到去世前,還在一直關注著張公巷的挖掘和研究。輕工部陶瓷專家李國楨,從汝瓷研制開始,常駐嚴和店,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汝瓷的發展上。在汝瓷的發展史上,我們能記下一大串的名字,他們都是汝州汝瓷恢復的幕后功臣。

汝瓷作品《仿古盤》 作者:朱文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再造輝煌
近年來,汝州市充分挖掘汝窯的發展潛力,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
2000年4月,張公巷一戶居民蓋房時,挖出了很多瓷片。被中央電視臺報道的大國工匠朱文立趕到現場,撿到數十片典型的窯具,之后在張公巷路東的另一戶居民院內打探孔,結果一個孔內出土了60多件素燒胎片,制作精細。
2004年初,河南省考古所對張公巷進行第三次挖掘。
2004年5月20日,“汝州張公巷窯址論證會” 在鄭州召開,來自國內外的50多位古陶瓷界、考古界權威,對張公巷新發掘的窯址和出土的實物標本進行了論證。大多數專家認定,張公巷出土的瓷器在釉色、燒制技術上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人們尋找千年的“北宋官窯”。
2006年,汝州張公巷窯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6月,汝瓷燒制技藝成功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10年9月,汝州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2011年,汝州市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華名窯·瓷魁之鄉”;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是那么驚人的巧合,在汝州城區是尋覓千年的官窯遺址,而在城區數公里外的原汝瓷一廠,也是在北宋汝窯嚴和店遺址上,守著這塊寶地的汝州迎來了它的第三次輝煌,2014年3月,汝州市將汝瓷列入“十五”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產業,為了加強對張公巷窯址的保護和利用,依據汝州城市總體規劃,計劃在張公巷窯址上建設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展覽、旅游、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公益性遺址博物館。
與此同時,2015年汝州市委、市政府開始規劃建設中國汝瓷小鎮,地址選在蟒川鎮產業集聚區南部嚴和店窯址附近。
按照規劃,汝州市圍繞全域旅游和“精品化、藝術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發展理念,堅持“文化+科技+產業+旅游+休閑”的發展思路,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全域旅游的理念,發揮汝瓷文化名牌優勢,吸引全國五大名窯企業和返鄉創業人員入駐,規劃建設了中國汝瓷小鎮暨中國汝瓷小鎮。
中國汝瓷小鎮距寧洛高速出口僅3.5公里,通向園區的道路為雙向十車道,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小鎮緊靠九峰山和蔣姑山兩個旅游景區,項目總規劃面積近12平方公里,總投資30億元,與中科院、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全面合作,由上海合城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為園區設計詳細性規劃,并由河南三建和中國六冶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項目一期工程投資約10億元,2015年10月開工建設。其中,河南省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游客接待中心主體已完工;中小企業生產區,將成為承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平臺,目前,已經有65家汝瓷企業入駐。創客源區、中國汝瓷博物館等項目已基本建成。
如今,中國汝瓷小鎮是“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和“省級田園綜合體”。
2016年12月21日,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中國質檢報刊社舉辦的2016“質量之光”年度質量盛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二樓北京廳舉行。汝州市汝瓷成功入選2016“質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
2017年,中國汝瓷小鎮榮獲了“全國特色小鎮”。
2017年10月3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億9430萬港元天價成交,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這是繼2012年香港蘇富比經過34口叫價,以2.0786億成交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之后,再一次刷新汝窯瓷器在高端拍賣市場會的極致表演。
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凈的豐韻而獨具風采,在中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志。
今天,為更好地弘揚汝瓷文化,發展壯大汝瓷產業,汝州全市人民正在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起點、規?;?、可持續為原則,規劃建設中國汝瓷小鎮,打造成集汝瓷生產、銷售、科研、培訓、展覽、旅游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性汝瓷文化圣地。一個令人神往的故事,正在汝州這片沃土悄然發生。
目前,汝州市擁有玉松汝瓷、朱氏汝瓷、宣和坊汝瓷、廷懷汝瓷、弦寶汝瓷等汝瓷開發企業、汝瓷研究所120多家,年產汝瓷200余萬件,年產值達2億元以上,汝瓷的品牌建設正上演著另一種“雨過天青云破處”的魅力。
汝瓷在出爐一瞬間,因為溫度變化,釉面崩裂開片的聲音,如無數懸掛的玉鈴,因風吹過而回環相擊,聲如天籟,令人屏息。

汝瓷作品《八卦鼎》 作者:朱文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每每,當一窯汝瓷的火光熄滅,1300℃的熾熱逐漸褪去,汝瓷釉面隨之細微開裂,如春雪融化、冰河初開。這聲音曾經在汝州的夜里綿延不絕,隨之沉寂于歷史的長河。千年窯火造就了瑰麗絢爛的千年瓷韻,今天,新時代的工匠們懷著同祖先一樣的忐忑心情,夜夜側耳傾聽……(作者:汝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