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1BMW中國文化之旅抵達河南省汝州市,探訪了位于市區內的朱氏汝瓷汝窯博物館。放眼望去,四周車水馬龍,往來熙攘,一派繁華的市景,讓人難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尋常巷陌的尋常屋檐下,卻秘藏著被后世奉為至寶的稀世之奇。
這珍如拱璧者,便是汝瓷。
宋代有五大名窯燒制瓷器,曰哥、官、汝、定,鈞。汝瓷的燒制,大致在宋哲宗元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086-1106年)的20年間。陸游曾提到:“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說的是與汝瓷同時期的定瓷,因為燒制過程中底部不包裹釉料,胎面粗糙,不為皇室所喜。僅從此處,就可以一窺汝瓷燒制工藝之精良。
每每論及汝窯,歷代藏家文士均不惜筆墨,考究其形制之美、色澤之雅、意蘊之高簡。看著這些華麗詞藻,讓人不由得生出疑竇:僅僅燒制了20年的汝瓷,憑什么如此橫絕千古?
話說宋徽宗當年篤信道教,而道教獨崇青色,傳說他曾以一句“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對工匠們應燒制出的汝瓷的青藍色給出示意。故事真實性已不可考,但可以想見,宋徽宗要求的是一種極近自然之態、變化無窮又和諧統一的色彩。而古代的巧匠們,最終將這種夢幻般的美學標準,在汝瓷上實現。

據古文獻記載,為了燒制釉色獨特的汝窯瓷,工匠們不惜工本,以瑪瑙石入釉,再通過千百次實驗調控釉料和爐溫,最終燒制成功。
近觀汝窯,釉面猶如溫潤美玉;獨特的天青色富宛如蒼空碧水,千變萬化;又因以瑪瑙入釉,青綠色中還微現紅暈。更為奇絕的是釉上的開片。開片本是一種釉病,汝窯的工匠們卻將這釉病著意設計,使開裂的紋路仿佛蟬翼冰紋,遍布器身,典雅新奇。同時,汝瓷所開創的裹足支燒法,改變了以往其他瓷器施釉無法覆蓋底部的局限。

汝瓷器型曲線流暢,表面幾無紋飾,造型高雅,極盡簡約之美,這和北宋士大夫與皇室的審美意趣密不可分。然而隨著靖康之變,專供皇室的汝瓷也停止了燒制。因成品稀有,南宋時就有“近尤難得”的說法,之后歷代存世愈少,評價愈高,最終得到“天下宋瓷,汝窯為魁”的評價。
汝瓷究竟有多么稀少呢?普遍認為,全世界公開收藏的汝瓷共67件半,加上考古發掘的47件,以及國內外收藏家的珍藏中極少沒有公開的部分,存世的汝瓷不會超過150件。
環視這喧鬧平凡的都市,幾乎無法讓人意識到千百年的時光曾經流逝、汝瓷曾在此短暫地放出光芒又銷聲匿跡,只剩它那不可言喻的美在世間流傳。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這不僅表達著汝窯在洗練簡樸下隱藏的至美,以及這片寧靜的土地蘊含無限創造力的說明,更代表著中華文化、中國人最深刻的理想美學。大象無形,大音希聲,BMW中國文化之旅也正一直如此,默默前行,為文化的堅守和光大,奉獻綿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