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在線訊:90年代初,一艘中國近代沉船被打撈起,為了解開這段被塵封的歷史,一位研究古沉船物品的學者根據出水的一批中國瓷器底款上的“羅炳升制”的字樣,來到了瓷都景德鎮,經過多方輾轉打聽,終于確定這款瓷器為清末“羅炳升瓷號”的作品,當這位學者稟著求本索源的態度追尋到景德鎮許家弄9-15號后欣喜不己,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里依然還還殘存著“羅炳升瓷號”的殘影。
但這位學者歸國時是帶著那么一點遺憾而去的,他認為,“羅炳升瓷號”己隨著眼前的殘壁斷垣一般湮沒在歲月的浪潮里。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羅炳升瓷號并沒有隨歲月的腳步離去,羅家第四代傳人羅文波又創辦了青花戀陶瓷有限公司,在傳承祖輩百年老字號的基礎上并發揚光大。
據了解,“羅炳升瓷號”的創始人叫羅來炳,清朝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都昌三汊港龍船第羅家一戶普通農戶家庭。羅來炳前幾代都是以漁耕為生。龍船第羅家是個族居的村莊,有三百多戶人家。解放以前,在景德鎮從事陶瓷產業的,都昌人占了一大半,在景德鎮流傳著“無都不成瓷”的說法。龍船第羅家也有許多人在景德鎮從事陶瓷產銷。羅文波的父親羅山東回憶說,就他所了解的,解放前他們村子里在景德鎮開有名號的陶瓷作坊有5人,其中就包括其祖父創辦的“羅炳升瓷號”。
羅來炳十來歲時來到景德鎮當學徒。開始是學燒爐,后來又學做坯,出師后,就留在了作坊里打工。18歲時,家里給他找了一個媳婦,于是,這年他離開了景德鎮,回到都昌鄉下。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景德鎮打工的生活,再者,他不想荒廢了自己的手藝。娶妻生子之后,他把孩子(羅文波的祖父羅賢寬)留在了鄉下,帶著妻子再到鎮上繼續打工。
這次來到景德鎮,羅來炳想好好利用自己的技術,在景德鎮干出一份自己的事業。羅來炳和妻子離開家的時候,帶了三斗麥米。到了鎮上,他們兩人都進了陶瓷作坊。
憑著手藝努力奮斗,幾年后,他攢到一定的錢,便在椿樹弄租了間小坯房,邁出了艱苦奮斗創業的第一步。由于技術過硬,又在其他作坊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加上聰明與才干,他的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他不斷地用掙來的錢擴大再生產,隨后,在許家弄買作坊。
那時他就想到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并給自己的瓷號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羅炳升瓷號”,主要生產經營日用陶瓷,以二白釉和常白釉為主,也做青花。從打工到自己創業當老板,羅來炳完成的不僅是角色的轉變,其制瓷技藝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當時生產的日用瓷走的是中高線路,而這些產品的造型設計、顏料配置和畫面設計,都是羅來炳一手完成,因此,其產品也獨具自家特色,因而受到國內外客商的青睞。他的產品主要從寧波港和天津港出口到國外。如今,在江浙一帶,當年“羅炳升瓷號”生產的瓷器依舊被收藏界所看好。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生產的日用瓷,不僅實用,也具有藝術觀賞性。這大概就是羅來炳的曾孫羅文波所說的日用陶瓷藝術化。當然,那時羅來炳可能沒有這個時髦概念,只是讓自己的產品更美觀一點,更好賣一點。
“羅炳升瓷號”的發展壯大時期是第二代傳人羅賢豐,大概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羅來炳的次子羅賢豐用自己的膽略和制瓷技藝,把瓷號推向了高峰。羅來炳生有兩個兒子,老大羅賢寬在都昌鄉下,經營打理鄉下的田產。次子羅賢豐則跟隨父親學習制瓷。羅賢豐生于1901年,跟父親學了一手配制顏料的本領。“羅炳升瓷號”生產的瓷器,不管是面料還是裝飾畫的顏色,都由他本人親自調配。與羅來炳相比,羅賢豐就顯得比較膽大。
羅賢豐接管“羅炳升瓷號”,正是抗日戰爭爆發時期。據史料記載,從1939年3月15日至1942年7月13日,日軍飛機先后對景德鎮進行了21次轟炸,其中對城區進行了12次轟炸,上從薛家塢,下到太白園,東到樊家井西側,南到昌江河,都曾是日軍戰亂時期,景德鎮許多瓷老板紛紛縮減產業,到鄉下避難。而羅賢豐卻逆勢而上,他不僅沒有躲到鄉下去,反而將產業不斷擴大。這不能不說羅賢豐具有過人的膽量。
日軍的轟炸,致使許多陶瓷作坊毀于一旦,而他們對交通要道的封鎖,對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和銷售更是雪上加霜,“羅炳升瓷號”的主要銷售地帶是江浙和天津,而這些地方當時都是日占區,這無疑致“羅炳生”瓷號于死地。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羅賢豐沒有關停作坊,而是調整產品類型,改變銷售渠道,越過封鎖線,把瓷器賣到外地。羅賢豐的冒險生產,不僅保住了工人們賴以生存的工作,而且為滿足戰時人們的日用所需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后“羅炳升瓷號”迅速崛起,規模越做越大,到1946年,坯房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作坊里有100多號工人,羅賢豐的財富也達到了相當規模。就在這年,他花巨資在許家弄蓋起了頗為壯觀的豪宅,這就是許家弄11號。羅文波的父親羅山東就是這個時候從都昌鄉下來到“羅炳升瓷號”當學徒的。羅山東說:“那時,家里的生意特別好,常有外地客商來家里訂貨。來了客人,叔叔常叫我去弄口的雜貨店里買煙,有時一天要跑三四趟。”
解放初期,景德鎮私有陶瓷產業進行了公私合營,這時的羅賢豐組織生產的“工農聯盟”碗,當時在景德鎮可稱是獨樹一幟,對解放后的日用瓷生產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羅賢豐的兩個兒子,都是解放后出生的,這時的“炳升瓷號”已經公私合營,他們當中,大兒子羅泰山后來在瓷用化工廠上班,其他人都沒有直接從事陶瓷產業了。羅山東是14歲那年,從都昌鄉下來到叔叔羅賢豐的身邊學制瓷的,后來,他進了紅光瓷廠。他不但繼承了“羅炳升瓷號”的制瓷技藝,并開創獨有特色的“羅氏青花”。 自1967年至今,在廠里一直從事專業工作。他設計“青花玲瓏風葵圖案5頭酒具”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二等獎,“青花玲瓏牡丹圖案45頭西餐具”獲1980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二等獎,作品“孔雀雙耳瓶”被景德鎮陶瓷館收藏,作品“8頭青花玲瓏飛鶴酒具”已獲國家專利,投入大批量生產后,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羅文波,是羅山東的第四子,在他出生時,“羅炳升瓷號”已經消失幾十年了,他只是在老人們的閑聊中,感受先輩們的榮光。受父輩們的影響,他從小對陶瓷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而立之年,羅文波通過自己的打拼,創辦了青花戀陶瓷有限公司,廠房就在藝術瓷廠的幾個車間。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公司定名為青花戀,說得很簡單,就是他對陶瓷的熱愛。羅文波把景德鎮傳統的青花技藝與現代陶瓷工藝相結合,用高檔瓷土代替了原來的劣質瓷土,品種也不僅僅局限在吃飯的碗上,把它擴展到餐飲生活的多個領域。
據青花戀陶瓷有限公司創辦人羅文波介紹:我們公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當中,非常注重我們景德鎮傳統技藝的傳承,特別是在傳統的器皿比如說老茶花方面我們就找了很多老藝人過來,包括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請他們過來做好傳、邦和接代,在我們公司帶了一些徒弟,此外又對產品、原材料等方面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探索,也形成我們有特色的畫面、器型。我們公司通過各種方法、渠道找到當年的那些老師傅 ,把他們召集起來,在恢復傳統制瓷這一塊花了不少心思,通過他們的師父帶徒弟的辦法,把這些老的瀕臨失傳的那些手藝不斷地延續下去。特別是象老茶花它是解放前在我們景德鎮,它是遍地都是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這近幾十年來,大家卻忽略了這一塊,讓老茶花這個扎根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就這樣在我們景德鎮逐步地消失了。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把當年的一些老師傅重新召集到一起,并在原料和材質方面加以更新,使原來的老茶花的花面、胎質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出來的東西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受。現在的手繪青花系列產品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日用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生活化。融藝術于生活,不斷推出優質的青花日用瓷,既是市場的需要,是羅氏世家一直追尋的目標,更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