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者,中國之瓷都,世界之瓷都。國都所在,代有遷徙,唯我瓷都,千年不易。世事滄桑,春秋交替,鎮名變更,瓷都永繼。舉世無雙,瓷文化之豐富積淀;中國特色,景德鎮乃史冊流芳。
史云: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其源久矣!蓋昌江之南,有業陶雄鎮,人稱昌南。東晉陶侃,擒寇于昌南,“遂改昌南為新平”。“景德年制”,瓷藝精湛列榜首,帝號冠名,新平改稱景德鎮。今古奇觀,世人以瓷器稱呼中國(1);獨一無二,古人以帝年命名瓷都。宋真宗景德年號歷四載而更易,景德鎮名瓷載譽千年而益興。水土宜陶,名器天工機巧;瓷母“高嶺”,樹幟國際史書。(2)中華大地,大小名窯興衰;唯我古鎮,千年窯火不斷。董老題句“昌南自昔號瓷都,中外馳名譽允孚”:前輩期望,獎掖有加;郭老興嘆“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后人共贊,誠哉斯言!(3)
或曰:瓷都景德鎮,始于天造,成于地利,興于人和。良有以也。城區不大,處江西東北勝地;人口不稠,轄古縣浮梁樂平。東鄰婺皖,接古徽之儒商雅氣;西靠鄱陽,臨沃野之魚米糧倉。宋代以來,位列中國四大名鎮;共和國興,首選歷史文化名城。陽光充足,雨量豐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乃美麗的江南山城。有黃山、懷玉山余脈倚托,鐘靈毓秀;通長江、鄱陽湖舟楫揚帆,大浪滔滔。地勢周高而中低,并無積水之患;窯火隱逸于林中,形似聚寶之盆。風景美,宜業亦宜家,引八方來客;聚寶盆,秀麗而繁榮,招萬里財源。寶哉陶瓷器,美哉瓷都人。技與藝、美與用、內與外、古與今,“兩難”并矣,口碑無際;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如”妙哉,耳熟能詳。玩泥稱圣手,驅火如有神。巧奪天工,精品多國寶;友誼使者,足跡遍天涯。革命搖籃近,紅星照古城,沙陀山下建黨早,紅軍回旋景德鎮,“瑤里改編”遺址在,陳毅威名入民心。
古鎮新城,現代都市,窯火沖牛斗,火神搏土神。鬼斧神工,是獨具特色的火的藝術之城;山青水秀,乃好客盛情的旅游觀光勝地。人文景觀,古跡名勝,特色古街,生態園林,尤有特產瓷茶酒,吸引古往今來之名士與文人。“買得彩紋杯盞去,從今茶飯有精神”。(4)“水山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5)名瓷之趣,得之手而寓之文。能工巧匠,展才華絕藝;名士文人,積文化底蘊。柳宗元受元饒州之托,代寫《進瓷器狀》;(6)白居易為京城女立傳,詩吟“前月浮梁買茶去”。“素瓷傳靜夜,芳氣滿庭軒”:顏真卿下榻云門院,陸士修聯句贊魯公。(7)岳陽樓名句傳后世,仲淹公未身臨其境;蓮荷塘雖已難尋蹤,乃范太守親為民開。(8)王荊公詠詩聽訟軒,小露詩才尊長者;岳鵬舉題聯旸府寺,禪師哲理撥云天。(9)高僧佛印,原籍出家寶積寺;東坡會友,才子豪情溢瓷都。(10)廉縣令不買治下名瓷以自律;督陶官大力督陶興瓷獻皇家。(11)沈嘉徵“民困引咎勤補拙”,真情書寫《窯民行》。(12)自古賢臣重民意,后來治景要三思。昊十九、宋應星,制瓷說瓷垂青史;崔公窯、周仿古,傳世珍品出民窯。(13)扶桑慕青瓷,渡海求師稱“祥瑞”;童賓性剛烈,縱身入窯成“火神”。(14)“珠山八友”,續寫大師英名榜;月圓聚會,承前啟后育能人。(15)道不盡奇才俊彥瓷文化,說不完為國爭光建功勛。“景鎮產佳瓷,產器不產手。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16)見證瓷都景德鎮.自古海納百川,敞懷開放;美譽口碑書不盡,代代傳承創新,春色滿園。歷史進入新時代,瓷都更添新氣象:看汽車飛機與精美瓷器并肩輸出;聽瓷樂悠揚品古韻新聲余音繞梁。有陶瓷博物館,展示瓷文化神韻;臨古老瓷作坊,領略制瓷人風采。陶瓷博覽會,鼓舞世界知名瓷商云集;陶藝培訓地,吸引中外莘莘學子光臨。瓷藝界大師,紛至沓來求正果;國內外精品,相聚瓷都蔚大觀。瓷都旅游,滿目新鮮瓷特色;浮梁品茶,談今論古滌塵喧。陶瓷園、科研所,再攀瓷國領軍新高地;景觀路、瓷燈柱,遙望未來發展新藍圖;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色瓷都,正捷足先登!賦不足,詞以補,獻《浪淘沙.千年瓷都贊》一闋。詞曰:
宇宙乾坤轉,轆轤圓旋。國同名號帝同元。問訊瓷都淵源事,景德年間。 古鎮又新千,更著先鞭。和諧社會譜宏篇。關注民生增特色,再創新天!
——作于2007年
注釋:
(1)指英文China。
(2)粘土為制瓷的主要原料之一。景德鎮市浮梁縣境內高嶺村的粘土質地最佳,為進貢之“御土”。十八、十九世紀經法國傳教神甫和德國地質學家的介紹,以kaolin音譯傳至歐洲,并在中外文獻中廣泛應用,成為陶瓷粘土的代名詞,從而使“高嶺"村在世界科技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見林景梧編著《瓷都史話》第4頁)
(3)董老指董必武同志。1960年11月董必武同志視察景德鎮作七律《初到景德鎮》,這是詩的首句;郭老指郭沫若同志。1965年7月郭沫若同志視察景德鎮作七律《訪景德鎮》,這是詩的首句。(見中州古籍出版社《景德鎮歷代詩選》)
(4)著名畫家豐子愷1961年9月來景德鎮時作《參觀景德鎮隨筆》兩首,其一:“沿郊廠宇似森林,景德陶瓷盡世名。買得彩紋杯盞去,從今茶飯有精神。”(同注(3))
(5)歐陽修《醉翁亭記》。
(6)元饒州指饒州刺史元崔。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柳宗元為元崔向朝廷進貢代寫《進瓷器狀》。(同注(2)第56頁)
(7)顏真卿在饒州刺史任上,與同朝名士陸士修等數人下榻新平鎮(景德鎮)的一段雅事:《五言月夜啜茶聯句》。(同注(2)第50頁)
(8)相傳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并未來到岳陽。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范仲淹被貶知饒州期間,觀察民情時下榻浮梁,與當地官紳謀劃修建蓮荷塘以興利除弊。明代嘉靖年間后人又在塘邊建起了“后樂亭”以資紀念。今日蓮荷塘已變為一片良田,古跡難尋。(同注(2)第85頁)
(9)王安石曾于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造訪浮梁縣王太丞.詩載《臨川文集》及《浮梁縣志》。旸府寺在景德鎮城郊,岳飛題聯:“機關不露云垂地,心境無瑕月在天”。(同注(2)第87頁、115頁)
(10)佛印原籍浮梁縣都明堂山,俗家姓林。寶積寺原址在浮梁縣舊城。蘇軾嘗偕黃庭堅訪問佛印。(同注(2)第102頁、11O頁)
(11)廉縣令指許彭年,不買浮梁瓷的事跡被記于《容齋隨筆》;有《送許屯田詩》曰“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因官射利疾,眾喜君獨不。父老爭嘆息,此事古未有。”(同注(2)第142頁)督陶官指唐英,是清朝派駐景德鎮督陶官中的佼佼者。(同注2(2)75頁)
(12)沈嘉徵,字懷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任樂平縣令,六年前后調補浮梁縣令,前后十六年,守廉勤政,體恤民情。為浮梁歷史上少有的廉吏之一。曾作古體長詩《窯民行》,內有“百務拙補勤,民困引余咎”等句。(同注(3))
(13)昊十九、崔國懋(崔公窯)、周丹泉(周仿古)等均為明清時景德鎮民窯的杰出代表和技藝精湛的制瓷能手。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有專寫陶瓷燒造的篇章。(同注(2)第223、229、235、239頁)
(14)明朝正德年間,日本陶瓷藝術家伊藤五郎太夫,非常羨慕中國的青花瓷,取名吳祥瑞,渡海來到景德鎮學習了兩年多,為中日技藝交流寫下了不朽的篇章。童賓為明代御窯廠東面“風火仙師廟"的風火神,是一位被神化的陶瓷工人。(同注(2)第212頁、216頁)
(15)1928年秋,王琦等人組織月圓會,約定每月15日集會一次,各帶新作,切磋技藝,探索革新,后人稱作“珠山八友”,是近代和當代有影響、有貢獻的瓷藝家。(同注(2)第401頁)
(16)為沈嘉徵《窯民行》長詩的前四句(同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