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開國大典之前設立的中共浮梁地委,將民國政權的江西瓷業公司資產重組為江西建國瓷業公司。初步收攏了一些包括顏色釉藝人在內的陶瓷藝人,開始恢復瓷業生產。在開國大典之前,向中央人民政府進呈開國紀念瓷。以此表達對新中國成立的衷心祝賀之情。
其時留存下來的史料,使得我們知道其中就有珍貴的鐵骨泥金沙釉名品。
——解放初期,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陳正人在景德鎮作工作報告時提出:中共景德鎮市委就是陶瓷市委,景德鎮市政府就是陶瓷政府;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更明確地提出:景德鎮以瓷業為中心的發展方針。這些指導原則與民國政權將陶政置于縣政之上有相似之處。這些指導原則,為中共景德鎮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工作目標,為景德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江西省邵式平省長每年度的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都將發展景德鎮瓷業列入施政工作重點,這個施政重點一直保留至今1997年為止。
——1952年,郭沫若首倡燒造中共建國紀念瓷并獲周恩來親筆批示同意。
為制作建國紀念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在專門致高莊、莫宗江、王遜的信中,表達了對建國瓷設計制作的高度重視和極大熱情。他在信中還特別提到了景德鎮顏色釉名品祭紅失傳的問題,認為“色釉配制,必須走群眾路線。試制時如果不成,從小瓶小碗開始也行,從此打開一個局面也是值得的。”徐悲鴻對這一名貴顏色釉名品認識與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他并說:建國瓷的制作,是新中國陶瓷事業新生命的開始。可見他對建國瓷制作的理解深度與對新中國陶瓷事業新生命傾注的極大熱情。
周恩來還親調數千件故宮官窯瓷給景德鎮,作為制作建國瓷的參考,其中就有顏色釉名品。為時三年的建國瓷燒造,景德鎮向中央政府進呈包括顏色釉瓷品種在內的大量名瓷。并在國內外的巡回展覽中,獲得廣泛的贊譽。
——在公私合營時期有,鎮民們受黨和政府人道主義和公平正義思想的感召,將自已珍藏的顏色名品,交給國家,以提供新時代參考之用。鎮上的一些窯戶也向國家獻出自己賴以生存的祖傳秘方。許多人將自己掌握的秘不外傳的技藝無償地進行傳授。如孫振東將祖傳的堪稱是鎮上最好的顏色釉配方交給國家,受到人民政府的嘉獎。孫振東妻子還擔任了建國瓷繪制組組長。所以這個時代顏色釉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是在融匯的基礎上產生的。
這是因為在新時代、新體制下,國家賦予工匠們國營職工的身份,保障了人們的生活來源,免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
——景德鎮成為江西省除省會南昌市而外的第一個直轄市,并配備了以趙淵為書記、尹明為市長的強有力領導團隊,來領導發展景德鎮新時代的陶瓷事業。
在其時我國實行的第一、二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時,發展景德鎮瓷業列入其中。
據趙淵撰寫的回憶錄《認識瓷都 建設瓷都》記載:
1956年毛澤東到江西視察,在向塘火車站停留期間召見了江西省、地市委領導干部。毛主席對趙淵說:“你是管瓷器的,就把瓷器的事管好”。
1959年中共景德鎮市委接中共江西省委通知:劉少奇同志在廬山開會期間將要來景德鎮視察。后因開會來不了。省委書記方志純轉告說:少奇同志很關心你們的瓷器生產,說“沒有瓷器就沒有景德鎮”。
1958年底,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經計委主任薄一波,在江西省委工業部長王真陪同下來景德鎮視察工作。他說:“景德鎮陶瓷有崇高地位,在國際上有深遠影響,今后必須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質量。要有本民族風格,但不能固步自封。要多吸收別人長處,提倡獨創與學習相結合”。
1962年3月,朱德委員長來到景德鎮視察三天,聽取了全面匯報,視察了工廠、陶研所等單位,作了許多重要指示,強調要提高陶瓷藝術水平,要恢復傳統產品,特別是要恢復失傳的顏色釉品種。
1959年,時任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親自到建國瓷廠生產班組與工人同勞動、同生活二個月,以此全面掌握建國瓷廠的發展情況,幫助工廠改進管理、提高效率。此舉給全廠職工以極大的鼓勵,極大地推動了建國瓷廠顏色釉藝術的全面發展。
他在其他時間也經常深入建國瓷廠車間,與工人們一起制造、燒造瓷器。
為加強建國瓷廠的領導,中共景德鎮市委任命中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仲愚兼任建國瓷廠黨政領導。
由此可知,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景德鎮地方領導人在恢復與發展景德鎮整體陶瓷藝術時,是極為重視繼承與恢復、創新與發展景德鎮顏色釉藝術的。主要步驟如下:
1953年,建國瓷廠調集有豐富顏色釉經驗的老藝人,開始了對明清官窯顏色釉的研制與恢復工作。
1954年景德鎮陶研所成立時,人民政府又將身懷絕技的從舊社會過來的顏色釉名家,集中到該所工作。當時進入陶研所的顏色釉藝人有:擅長鈞紅釉的李其才,擅長宋鈞花釉的聶物華,擅長各種低溫釉的余一龍,擅長釉里紅、美人醉的杜金標,擅長郎窯紅的余略艮,擅長孔雀藍釉、各種青釉的陳鴻高,擅長烏金、茶葉末釉的左冬茍等。
同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現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李國禎工程師等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到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總結老藝人的顏色釉配方和制作工藝,并對景德鎮顏色釉所采用的各種原料進行科學分析,整理出文字資料。
黨和政府并多次選派優秀大學畢業生拜顏色釉藝術名家為師,學習顏色釉的配制方法,為后來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景德鎮顏色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66年聶物華、陳鴻高、左冬茍、余一龍、余略艮五位名家和鄧希平、鄧振綱、盧瑞清、沈民清、李林秀五位大學生加盟到建國瓷廠顏色釉燒造隊伍中,為建國瓷廠培養顏色釉技術人員。這些研究和發展工作到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1968年輕工部陶研所被解散,部分顏色釉藝人和科技人員調到建國瓷廠。
自此建國瓷廠逐漸成為景德鎮顏色釉試制研究和燒制創作的中心。
進入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建國瓷廠技術人員為主建立的古窯瓷廠,也短暫燒制顏色釉。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總體效果不甚理想。
綜上所述,景德鎮紅色官窯顏色釉藝術,是在中央政府關于堅定不移地發展景德鎮陶瓷藝術的方針指導下,在中央領導的重點關注與直接要求下,重點繼承發展的陶瓷藝術品種。是在上承中國古代各大名窯和景德鎮歷代顏色釉藝術的基礎上,經過傳承與創新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