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以2.3億元人民幣的成交價震驚了全世界。許多人都知道,這件天價元青花,就是在景德鎮燒制而成的。如今,來到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人們會驚喜地發現,這里修復和復建了宋代的龍窯、元代的饅頭窯、明代的葫蘆窯和清代的鎮窯。
談起復建這些古窯的初衷,古窯民俗博覽區管理處主任陳武平感慨地說,復建古窯只是邁出第一步,接下來進行的復燒更為重要。這樣做,不僅保存了古窯的物質形體,而且恢復了傳統的制瓷技藝,這就使得陶瓷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得到有效地保護,使靜態的古窯遺址變成有生命的活態文化景觀。
瓷器之成 窯火是賴
景德鎮瓷業歸納起來有燒、做兩大行,清代督陶官唐英說過一句話:“瓷器之成,窯火是賴”。瓷器制作成功,要依靠窯火,瓷器好不好就是一把火。燒煉需要窯爐,沒有窯爐、沒有燃料、沒有技藝這幾大要素,也就出不來享譽世界的瓷器。所以說,景德鎮窯爐發展的脈絡,直接反映了景德鎮陶瓷的發展史。
景德鎮自古以來以瓷為業,“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成為立鎮之本。然而,在現代陶瓷工業發達的今天,景德鎮引以為豪的古老燒制技藝正在瀕臨消亡。如何保護和傳承景德鎮傳統優秀的陶瓷燒制技藝,成為一個艱巨而又迫在眉睫的課題。
走進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5A級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首先看到的是清代鎮窯。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是目前景德鎮僅存的一座保持鎮窯原貌的柴窯。1995年以前,這里一直維持正常燒煉生產,窯火熊熊燃燒了幾百年。鎮窯為中國傳統陶瓷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由于歷史上景德鎮燒窯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窯”;又由于這種類型的窯是明末清初景德鎮的首創,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景德鎮窯”,簡稱“鎮窯”。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的清代鎮窯由于長年停燒,窯體出現裂縫等損傷,在2009年8月,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組織傳統老藝人攣窯,修復了這座鎮窯。鎮窯窯場占地約800平方米,房長40余米,寬19米,分上下二層,窯體呈鴨蛋形,俗稱鴨蛋窯。窯體長18米,高5.6米,煙囪高16米。鎮窯窯爐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經過復建的鎮窯在2009年點火復燒,一切燒窯工藝完全按照清代時期的模式進行。在燒制期間,窯工需要不間斷地加柴,用一雙“火眼金睛”觀測窯膛溫度,掌控火候。窯里不同窯位溫度不一樣,可以同時燒造出高、中、低溫幾十種不同類型的瓷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目前任何現代窯爐都做不到的。鎮窯點火復燒獲得成功,榮獲“世界上最大的柴燒瓷窯”吉尼斯世界紀錄。負責攣窯的余云山老師傅說,如果這座古窯再不復燒,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就有可能失傳。
陳武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瓷窯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追溯歷史,景德鎮的窯系沒有發生過斷代的情況,景德鎮的陶瓷發展史記錄下了完整的中國窯系發展過程。因此,有必要將景德鎮乃至全國的窯系理順清晰,讓世人知道,陶瓷文化與瓷窯文化是緊密相連、割舍不斷的。
“瓷器的魂不僅體現在瓷器的外形上,同時還體現在瓷器的精氣神上,而這個精氣神依托的就是窯爐。”陳武平說:“近幾年,古窯民俗博覽區一直在致力于恢復景德鎮歷代古瓷窯,從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積累經驗,追溯下去。我們沿著窯系的發展足跡,將歷代瓷窯倒著往回燒:2009年10月19日,清代鎮窯成功復燒;2011年10月19日,明代葫蘆窯成功復燒;2011年10月20日,元代饅頭窯成功復燒;2012年10月19日,宋代龍窯成功復燒。我們把景德鎮的古窯恢復起來,目的就是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一座真正的‘活’的陶瓷博物館。我有個打算,把全國各地各個歷史時期的瓷窯全部恢復起來,在景德鎮建一個中國歷代瓷窯博物館。在恢復全國各地歷代瓷窯的工作中,除去古窯民俗博覽區內已經成功復活的古瓷窯之外,準備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恢復景德鎮御窯廠內的御用窯爐,如青窯、龍缸窯、風火窯等;第二步計劃恢復近代景德鎮典型瓷窯系列,有煤燒圓窯、煤燒隧道窯、油燒隧道窯、氣燒隧道窯等;第三步,將汝、官、哥、定、鈞等中國歷史上30多個著名瓷窯在古窯博覽區中進行集中展示,把中國的陶瓷發展史完整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非遺技藝 活態傳承
在古窯民俗博覽區制瓷作坊里,聚集了幾十名制瓷老藝人。游客可以觀看到傳統制瓷技藝的現場演示,其中包括泥料淘洗、泥料煉制、碼頭揉泥、圓器拉坯、圓器印坯、圓器利坯、圓器挖足、圓器修模、晾坯曬坯、揀選青料、青料乳研、青花繪制、練灰配釉、蘸釉蕩釉、澆釉吹釉、成坯運輸、成坯裝匣、砌窯補窯、松柴制備、鎮窯滿窯、投柴燒煉、紅店彩繪、茭草包裝等。在老藝人中,有余云山、余和柱、胡家旺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古窯內完整的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產作業線,充分展示了明清時代景德鎮制瓷工業已經成為分工非常明確精密的勞動組合。作坊群通過非遺傳人生動的傳統手工技藝演示,成為了“活”的動態展覽,其意義遠遠超出“重要資料”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周榮林認為,“古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線,在保護傳承中,要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前些年,“古窯”的圓器作坊只表演不生產,漸漸失去了技藝的本真性。從2009年開始,“古窯”恢復了傳統圓器生產線。一個碗的生產就有八九個重要的工序和技藝,它是一個整體。圍繞著“古窯”,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但又非常重要的存在,需要高超的技術才能,比如滿窯、投柴、觀火等非物質性的技藝,這些都是圍繞著古窯文化進行的純精神方面的創造。古窯的復燒,讓瀕臨失傳的瓷業技藝得以復活。
“十年可以培養一個博士,但培養不出一個把樁師傅”。被稱作景德鎮最后一位把樁師傅的胡家旺在和記者交談時十分肯定地說道。景德鎮傳統制瓷包括柴窯燒成和手工成型兩種技藝,即“燒”、“做”兩大行。對于瓷器燒成,窯工有一句俗語:“一滿二燒三歇火。”它概括了柴窯燒成技藝的三個方面,即碼匣滿窯、投柴燒煉和適時熄火。要掌握柴窯燒成的精深技藝,絕非一朝一夕可就。柴窯有八個腳位,上三腳是架表、馱坯和把樁,下三腳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間有小伙手和收兜腳。其中把樁是柴窯燒成的技術核心。柴窯的溫度很不平衡,溫差大。前部的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時,后部才300攝氏度。前邊已經燒還原焰了,后邊還是氧化焰氣氛。這就要求窯工掌握好燒窯的快慢,把握好窯內的溫度變化和氣氛。所以燒柴窯全憑窯工的經驗,顏色釉瓷就是利用不同的窯位和不同的氣氛燒制出來的。
如何把傳統的制瓷技藝完整地傳承下來,是陳武平最關心的問題,他說,傳統制瓷技藝十分復雜,缺少實踐操作過程,就很難培養出新人。生產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技術工人分工明確,每人負責一道工序,每個工種,都有傳承人?,F在,我們的制瓷作坊里,有爺爺帶孫子的,父親教兒子的,口耳相傳,手手相遞,屬于“活態傳承”。正因為有了古窯復燒的機遇,才使得古老的制瓷技藝在生產中得以有效保護。如果當初我們只是把古窯恢復不復燒的話,這種傳承就不是純粹的傳承,是打了折扣的傳承。
馬未都看過古窯復燒后感慨地說,古窯非常有特色,很多老藝人在延續手工制瓷工序,這非常有價值。正因為我們進入了工業文明,能保留下來的手工文明就更有價值。
陳武平對“古窯”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下一步,“古窯”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他看來,“古窯”不只是一個文化景點,一個傳統陶瓷燒制的演示舞臺,它承載了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的太多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