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資產階級民主人士在促進近代景德鎮瓷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清末民國時期,是中國即將告別數千年黑暗封建統治社會而進入一個黎明前的拂曉時段。由于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革新,使得中國社會處于五千年未有變局之中。景德鎮就是在此大格局背景下,千年制瓷業傳統發生了重大革新變化。
此一時期景德鎮瓷業乃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的歷史轉型時期,處于嬗變時的特殊結晶。
一、在景德鎮從事瓷業改良的資產階級民主人士代表人物簡介
這一時期許多資產階級民主精英人士在景德鎮從事瓷業改良,其中有以下主要人物在促進景德鎮瓷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末民初中國歷史的拂曉時分,一位維新志士從京城南下來到景德鎮主持瓷業發展大計,從此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景德鎮致力于瓷業改良與瓷都的振興。他就是康達(1877—1946)??颠_字特立,是與浮梁縣接壤的安徽省祁門縣里屋人。自幼聰慧的康達十二歲便童科高中。光緒十九年(1893年)入安徽大書院深造,在接受了龔自珍的“通經致用”與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后,世界觀開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進入北京通藝學堂,第三年中拔貢第一名。因潛心新學得到正在籌謀改良的光緒帝賞識,破格被任命為內閣中書,成為推行新政的一員。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其金蘭盟兄許世英的襄助下,東渡日本學習陶瓷工業。他于第二年加入孫中山在東京組織的中國同盟會,后被日本政府驅逐回國。他在宣統元年(1909年)來到景德鎮做了—系列振興景德鎮瓷業的大事。
成立景德鎮商務總會。鑒于光緒二十九年前后上海、天津、漢口已成立商務總會,宣統元年(1909年)康達向清廷的上奏折說:“景德鎮為中國古四鎮之一,產瓷之富,甲于全球……遠近商賈,捆載爭道,遂為贛、皖接境各州縣商務扼要之區,亟應設立商務總會”。清廷農工商部于是核準成立景德鎮商務總會,康達被公推為總理(會長)??颠_在商務總會極力推行民主制度,規定會員、議董、協理和總理均用機密投筒法選舉產生。特別規定總協理舉定后,均稟請清廷農工商部加扎委用,以一年為期滿,屆期或另舉或連任,均以投筒得票為限,惟續任只一年之限,不得再續。對總理權力也作了限制:“關涉商務重要事件,雖經會眾公議具稟,非奉農工商部允準,不得擅行”。這些民主措施,對延續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景德鎮來說,是一個很大進步。
創辦江西瓷業公司。宣統二年(1910年),康達與張謇、瑞徵聯合發起從直隸(今河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籌措資金4 0萬元銀元,官商合辦江西瓷業公司,公司設在御窯廠內,康達被公推為總理。公司招募流散藝人,沿用傳統技藝制造高級細瓷。白宋至清,由于為皇宮制作御瓷造就了—代又一代的優秀工匠,但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陋習。為了打破這種封建保守陋習,加上制造大宗日用瓷必須實行機械化,就選擇遠離景德鎮的鄱陽縣高門設立分廠。歷史資料記載:康特璋在主持江西瓷業公司時,意識到“景德鎮之制瓷者,已則守成法不可改,而復怵于一經改良,將立被陶汰,而無所噉飯,勢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遷地以避之。”故此將瓷業公司設本廠、分廠兩處。本廠設在景德鎮,分廠設在波陽城內高門。高門分廠是明宣德年間設立檢封御瓷的官署,稱鄱陽御器廠。在此創辦的分廠名饒州瓷廠,試行機械制坯、煤窯燒瓷,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瓷廠。以此實行對景德鎮瓷業的改良。從一九零四年到一九一零年(光緒三十年到宣統二年)間,中國先后建立了七個近代式瓷廠,江西瓷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辛亥革命爆發,由于資金無法繼續籌措,饒州瓷廠遂于年后停辦,景德鎮本廠仍然興旺發達,所產瓷器幾與前清御窯媲美。民國4年(19l5年)公司瓷器在巴拿馬賽會獲得獎牌,聲譽再次鵲起,許多外商紛至沓來,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