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達等人艱難創辦的江西瓷業公司和他們進行的一系例瓷業改良實驗,為中共建政后發展景德鎮瓷業起到先導作用。江西瓷業公司采取官商合辦的這種形式,既保留了封建時代官民競市的制度,又引入資本主義現代企業制度,所以它保留了官窯制度的優點,又克服了官窯制度的缺點,有利于吸收科學新技術與各種藝術新思想。這個公司一直運營到1949年為止。在中共開國大典之前設立的中共浮梁地委,將民國政權的江西瓷業公司資產重組為江西建國瓷業公司。開始初步收攏了一些陶瓷藝人,恢復瓷業生產。在開國大典之前,向中央人民政府進呈開國紀念瓷,以此表達對新中國成立的衷心祝賀之情。
1964年周恩來總理和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幾位副總理在研究景德鎮近代陶瓷發展歷史后,于10月7日批示成立恢復沿用江西瓷業公司之名,并由江西省與景德鎮經過一系列重組而成。其承前啟后之意,不言自明。文革中的1968年被改稱為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而載入歷史。
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擁有數萬陶瓷工人、具完整陶瓷工業體系的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曾經是江西省最大的巨型企業,也是國家為數不多的大型骨干企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聯合企業,它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支柱性產業和重要經濟組成部份。這艘巨型航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經濟時期是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郭沫若在1965年《訪景德鎮》一詩中說道:奪取萬邦瓷市場,年進美金六千萬。我們在網上查閱國家外匯局權威發布中國歷年外匯儲備:1965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僅只有1.05億元美金。
由此可見江西陶瓷工業公司這艘巨型航母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但在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后,終于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之際,這艘由景德鎮人繼承傳統,在新時代鑄就的,在世界陶瓷經濟、陶瓷藝術海洋中和世界文化藝術洋流中,自由航行的、無敵的巨型航母就這樣陸沉。
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這個承清末官督商辦的中國近代最早一批工商企業的江西瓷業公司;在民國時代舉步維艱的江西瓷業公司;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后,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也終于實現了幾代人夢想的、創造了輝煌業績的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在繼承千年傳統,匯集各地名窯,以圣火冶瓷的獨特方式不斷演示中華文化精神,在景德鎮人歷經幾十年的卓絕創造,取得歷史性輝煌后,卻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地全面地崩潰了。
景德鎮人飽受命運的摧殘,鎮民們窮困潦倒、悲慘之極,仿佛一夜之間回到了舊社會。許多能工巧匠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四處謀生。整個景德鎮立即暗然。景德鎮人悲憤莫名,不可陳述。
景德鎮從此各項發展指標長期落入江西各市倒數后三位。與此同時江西省發展指標也由過去的居于全國各省前例落入倒數后幾位。
面對此種狀況,許多關心景德鎮的國內外人士非常訝異,不明究理。其實這是景德鎮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最大謎團,有待人們去解開它。特別是人民期待中共高層運用馬列主義科學真理觀這個顯微鏡來解開這個謎團,以回應人民的期待。否則將成為千古之謎案。
但是本文不得不亮出一個無可置疑的觀點,以回答人們的詢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在景德鎮受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極端藐視、肆意踐踏與頑強抵制。
資產階級人士對陶瓷機械化生產和煤窯燒瓷等實驗,具有先導性作用。這仿佛是早已是預見以后景德鎮瓷業必然受到發展困境,而早已實驗準備了藥方似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面對窯柴緊缺將至枯竭之際,景德鎮面臨著存亡之境,景德鎮在被人們稱為紅色督陶官的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的英明領導下,果斷地向陶瓷機械化和煤窯燒瓷的方向轉化。趙淵親自到紅星瓷廠蹲點數月,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晚上就睡在廠部辦公室,終于使這兩項改革得以完成并全面鋪開。這兩項改革的完全實現使景德鎮得以建立雄厚的陶瓷產業。這個雄厚的陶瓷產業是在一系例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屢獲國內金獎青花梧桐日用瓷與青花玲瓏瓷,就是在數百年歷史進程中,在現代科技作用下形成的馳名品牌。這兩個品牌曾被中共新華社連發通稿,這在其時為單一產品如此地進行宣傳報道,還是僅此可見的。
瓷業興,百業興。景德鎮建立起門類齊全工業體系。各項事業在景德鎮都發展起來了。景德鎮成為江西省僅次于省會南昌的第二個重要城市,成為贛東北最重要的區域性城市,景德鎮成為國家出口創匯最重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