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德化,白瓷雕塑以“白如雪、潤如玉、聲如磐、薄如紙”著稱于世,被外國人譽為“中國白”。2009年,德化縣1000多家陶瓷企業創造出80億產值的輝煌業績。但時至今日,在成千上萬的陶瓷從業人員中,健在的中國工藝美術師僅有蘇清河一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不到20位。這些數字,似乎與成千上萬的從業人員以及每年數十億的陶瓷產值不相對稱,也與這座有著千年瓷雕歷史的“陶瓷之鄉”的文化品牌建設存在一定的差距。傳統陶瓷如何再造輝煌?如何“破繭成蝶”,以更高的姿態飛翔?
目前,在德化從事陶瓷傳統雕塑業在年產值的占比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但除去大量的西洋工藝瓷、現代釉藝作品、日用瓷器,真正傳統瓷雕業在年產值占比也僅是“冰山一角”。
作為千年瓷都,瓷雕是世界藝術園林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德化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如今,面對國外經濟環境影響和國內節能減排措施落實的到位,德化已確立了“藝術瓷精品化”的陶瓷發展思路,傳統瓷雕如何進一步走精品路線已成為當地不容忽視的問題。
標桿
國家級大師的“一枝獨秀”
國慶前夕,瓷雕大師蘇清河收到了他在美國參與競拍所得的一件明代瓷器。該作品高38厘米,是德化明代瓷雕宗師、世人稱之為“瓷圣”的何朝宗生前創作的《渡海觀音》。為了得到這件作品,老蘇可謂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蘇清河是德化“何派”技藝傳承中的一位名家,還是德化傳統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享受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可謂“一枝獨秀”。如今年近古稀的他,每天仍醉心于傳統瓷雕的創作。他虛心地說:“我現在的創作不完全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更多是在學習,越學習就越感覺到與古代大師的差距。同時也希望德化有更多的國家級大師,共同提高德化傳統瓷雕的藝術價值。”
蘇清河自小師從德化近代瓷雕名家蘇勤明,主要靠刻苦練習及師父口傳。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享有幾頂“桂冠”的他,作品除了知名度外還有著極高的美譽度,可謂“德藝雙馨”,因而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蘇清河作品高附加值的背后,既有“馬太效應”,也有他數十年的實踐積累,再加上長期孜孜不倦學習的結果。在他研究所里,其珍藏著上千件歷代瓷器珍寶即可見一斑。
記者調查,目前在德化,像蘇清河這樣長時間不惜花重金購買藏品來學習研究的瓷雕藝人為數并不多。近年來,德化陶瓷業由于國際經濟環境影響,加上人員工資、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的原因,導致一些企業的發展受阻。雖然目前瓷器價格相較幾年前已“水漲船高”,但相比于我國其他陶瓷產區的高檔藝術品,如宜興紫砂壺、臺灣法藍瓷的規模、價格,差距尚大。這其中,除在創意方面存在差距外,缺少的就是一批國家級大師對傳統瓷雕精品市場的整體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