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中國以40票高票當選為該委員會成員,文化遺產的保護成了當前的熱點。面對文化遺產,我們能否處理好保護、開發與利用的矛盾?
日前,筆者走進瓷都德化,探訪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德化瓷燒制技藝,如何通過產業化運作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從而使老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獨特的民窯燒制技藝
2006年6月2日,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德化瓷燒制技藝名列其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瓷雕是我國古代發明之一,歷代以來,瓷雕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與交流的重要輸出品,與絲、茶并譽于世界,在國際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據德化縣文體局局長陳金殿介紹,德化窯是中國民窯的代表,民間傳統工藝個性顯著,個體生產方式突出,民間個體經濟成份含量高,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品質高。德化瓷雕塑在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化窯白瓷于十七世紀傳入歐洲,被歐洲譽為“中國白”,當時歐洲的陶瓷廠商為了仿制生產“中國白”投入巨資攻關,推動了當時歐美陶瓷業的發展。德化窯爐是“串窯的始祖”,對中外窯爐改革和窯業技術進步起過推動的作用。德化窯對國內外陶瓷發展曾經發揮過重要的影響,在中外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陳金殿告訴筆者,德化瓷雕在故宮博物院、南京、上海、廣州博物館,英國、法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且為鎮館之寶;它對于研究、了解、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燒成技術、窯爐結構、坯釉配方已成為國內外專業人士不遺余力地潛心研究、仿效的課題。
6家傳習所與10位傳承人
近日,福建省德化縣泰峰藝術瓷研究所所長許瑞峰正緊鑼密鼓地準備“泰峰瓷坊”籌建工作。
“泰峰瓷坊”是個融陶瓷研發、藝術創作與設計、制作與生產、藝術展示與銷售、學術與文化交流、陶藝體驗、休閑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德化陶瓷文化旅游示范園區,也是德化瓷燒制技藝的集中展示平臺。
許瑞峰是德化瓷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曾經許瑞峰游離于傳統,潛心鉆研紅瓷、寶石釉的燒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然而面對鮮花、掌聲以及金錢,許瑞峰陷入了新的思索:作為陶瓷世家的第四代傳人,如何把德化瓷燒制技藝發揚光大?于是他豫然回歸,苦苦追索,立志于把瓷雕藝術發揚光大。
與許瑞峰不同,德化縣瑩玉藝術陶瓷研究所的蘇清河卻始終不曾離開傳統瓷雕。 蘇清河是德化“何派”技藝傳承中的一位名家,還是德化傳統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享受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50多年的實踐,使他全面掌握了陶瓷雕塑的技能,并形成了形神兼備、精雕細刻、優美傳神的藝術風格。他還把瓷研所當作一所學校授徒傳藝,先后培養出徒弟200多人,有的徒弟已成為國內有名的工藝師。
據德化縣文體局局長陳金殿介紹,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按照國家文化部要求,德化縣已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名錄,目前該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級1人、省級4人、市級5人;6家德化瓷燒制技藝傳習所也正在籌備授牌中非遺給力瓷雕“錢”景
近日,在天工藝苑2010年藝術品拍賣會上,德化瓷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許瑞峰作品《春》,以7.6萬元人民幣價格競拍成交。對此不菲競拍價,許瑞峰實在地說,“往深層次說,這不是我的價值,而是德化瓷的價值,是文化的價值。也可以換一句話說,文化無價。”
“文化無價”,對德化瓷雕產業來說不虛此言。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德化瓷雕價格“水漲船高”,以前德化瓷觀音賣出個幾千塊已是高價,如今賣出幾萬、幾十萬都不再是新聞。
為了充分處理保護、開發與利用的矛盾,德化縣積極采用各種策略迅速發展,在產品結構調整、科技投入、品牌塑造、產權保護等方面做努力推動瓷雕產業發展,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并積極尋求陶瓷文化、藝術、技術與周邊產業的合作,加快經濟、文化的多方交流,促進產業升級、文化品牌向質量效益型、知識密集型轉化,實現陶瓷藝術的新飛躍,德化瓷燒制技藝正從文化遺產邁向文化資本,德化陶瓷產業也形成了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并駕齊驅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文化遺產的產業化,使其在市場經濟中實現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并以此反哺保護,在保護中獲得新生,得到新發展。目前,德化傳統陶瓷業的“精品意識”方興未艾,陶瓷街、進城大道大量高檔展廳如雨后春筍,“陶瓷文化村”、首家個人“德化瓷博物館”、德化古玩城也在不斷涌現。非遺保護與開發給德化瓷業帶來了發展契機,今年前三季度陶瓷產值54.85億元,增長22.8%,德化陶瓷正意氣風發地向百億產業集群沖刺。
采訪杞記
與其“輸血”,不如“造血”
當前,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惡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流失極為嚴重,民間文化的傳承人逐漸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而這種消亡無疑已成為中華民族不能承受之痛。因此近年來,“非遺”保護的聲音愈來愈烈。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采用供血的方法,讓“非遺”項目生存下來,如果它自身沒有造血的功能,這樣的“非遺”項目是沒有生命力的。對這一點,德化縣有著深刻的體會。“非遺”項目有些發展得很好,有些卻不如人意。相對于其他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是該縣所有“非遺”項目中發展得最好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德化瓷雕的產業之路。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化縣陶瓷產業就開始進行市場化運作,促使瓷藝家們在創作的時候更加重視市場的反應。在這個制度下,瓷藝家們不能夠一味地埋頭苦干,而是必須拓寬自己的視野,關注社會,關注其他的藝術形式,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創作出有新意的、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
在這個大環境下,以蘇清河等傳承人為首,帶動其他瓷藝家,大家都努力提高藝術創作水平,使德化瓷雕產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其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瓷都德化得最亮的文化“名片”,同時德化瓷燒制技藝這個“非遺”項目也較好地實現了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