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器裝飾手法之一,創燒于清代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兩朝,是在吸取了銅胎畫琺瑯技法的基礎上,采用各種琺瑯彩料在瓷胎上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為“瓷胎畫琺瑯”。

由“豐慶祥”復燒的清康熙時期的第一件琺瑯彩瓷器
清康熙年間,法國的傳教士將琺瑯彩色料帶入中國后,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愛。在其授意之下,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們,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從而創燒出一種新的名貴瓷器。雍容華貴的琺瑯彩是惟一宮廷御用的陶瓷藝術品,專供宮廷皇室賞玩之用。琺瑯彩瓷的繪畫及燒制過程都要在皇帝的監控之下完成。首先由景德鎮御窯廠精選特制頂級白瓷胎運送至清宮造辦處,再由當時宮廷內最好的畫師彩繪、燒成。所需紋飾圖樣,皆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后,再由宮廷畫師依樣畫到瓷器上。由于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親力親為,成就了琺瑯彩“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瓷的尊貴身份,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琺瑯彩出身高貴,存世極為珍罕。它集多種工藝于一身,無論是素胎、還是琺瑯料、或是宮廷藝人的制作技術,都是極品中的極品,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奢侈的陶瓷藝術品”。
琺瑯彩瓷因受原料和工藝的限制,乾隆晚期燒制走向衰弱,并逐漸銷聲匿跡。

王景丹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反復實驗后,終于將斷燒200余年的琺瑯彩瓷燒制成功。談到琺瑯彩的燒制過程,“豐慶祥”的掌門人——王景丹感慨頗多。因為琺瑯彩的獨特身份,有關它的制作方法,民間并沒有口傳身教的技藝流傳。他完全憑借自己所了解到的關于琺瑯彩的知識,并翻閱大量的相關資料,拜訪、求教多位國內資深專家,經過仔細整理和挖掘,還原了當時御用琺瑯彩的制作工藝。通過上百次不斷地反復實驗,揣摩總結,終于解決了琺瑯料在燒制過程中,容易自行剝落、附著力差的難題,并成熟地掌握了畫琺瑯的各項技藝,將名貴的宮廷陶瓷藝術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豐慶祥”燒制的琺瑯彩瓷器,秉承傳統瓷胎畫琺瑯技法,將賞玩性與實用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瓷質細膩、畫工精美、呈色鮮艷,并具有無鉛、無鎘、無毒的特性,非常符合當今環保和健康的理念,受到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豐慶祥”將古典的琺瑯彩帶入了新的時代,給人們帶來醇美的藝術享受。
通過王景丹的不懈努力,我們相信“豐慶祥”也可以如歷史上的“古月軒”一般,成為當代琺瑯彩瓷的代名詞。(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