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從明代開始點火的古龍窯,還有一條“活”著,它就在陶都宜興丁蜀鎮的前墅村。記者懷著尋訪古跡的迫切心情,向前墅村走去了。這個村在鎮的東面五六里,又沒有路牌,真很難找到。過了一座小橋,終于看見橋邊有個村莊,新屋舊屋雜陳著,路人告訴我,這就是前墅村了。此時已近黃昏,很多人在家門口端著飯碗吃著晚飯。可是古龍窯在哪里呢?村人帶著我繞過幾幢小屋,轉了個小彎,抬手一指:“這就是龍窯。”原來這個大名鼎鼎的家伙就躲在數幢農舍間,真不敢猜度這就是國家級文物。但是龍窯的古樸風度給了我不小的震撼。這座龍窯在一個土坡之上,沒人知道這個土坡是怎樣形成的。它黃色的身子長約30來米,高約10多米,呈30度角向上延伸,真像一條龍。窯身全部是黃土的,有觀察火勢的數十個眼洞和兩個裝窯進貨的門,窯身上方搭著木頭棚頂,為它遮風擋雨。這時村長來了,他叫郝三英,知道記者來看龍窯很高興,他立即幫我叫來了龍窯老板吳永兵。這個吳永兵五大三粗,臉呈古銅色。他今年47歲,已在這座窯上燒了26年。他帶我順著邊上一條一米寬的便道走上了龍窯,路上都是燒窯用的陶釘和無數的碎陶片。推開了窯門,熱氣撲面而來,里面黑洞洞的,約有一個人高,整齊地堆放著許多的盆盆罐罐,門旁邊堆著很多的松枝柴禾,因為這座窯至今仍是燒柴。這座窯可以燒到1150攝氏度高溫,燒了500多年了。老吳告訴我,這一窯剛剛燒好,正在等待冷卻。
走下窯來,吳永兵給了我一張咖啡色的名片,上面寫著:“古龍窯紫砂工藝陶瓷廠,吳永兵廠長”。原來他還有一個廠,就在龍窯身邊,其實只有一幢小樓房和幾間配房,看來很舊了。可是門口那個約一米八高的綠色花瓶卻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因為它的瓶體是一種窯變釉技術,如果用倒焰窯、液化氣窯、電氣窯等等現代的窯是燒不出這種效果來的。所以吳永兵顯得很自豪:“我這里燒出來的是真正的藝術品,彩陶、青瓷、美術陶上的釉水經過這座古龍窯燒過后,釉色千變萬化,想都想不出啊。一百只紫砂茶壺出來就是一百種效果。顧景舟大師過去常來這里燒他的茶壺呢!”走進他的“廠房”,我又看見許許多多的罐頭,大的可以藏人,小的可玩掌中,色彩都很暗灰。
黃昏來臨,村子安靜下來了,古龍窯顯得更加神秘。郝村長和吳永兵送別記者時說:“宜興市政府和丁蜀鎮政府近幾年對這座龍窯花了好多錢。現在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古跡了,要是能花點錢再修一下,并且與旅游線路聯接起來,就能成為一個旅游景點,在弘揚陶瓷文化上發揮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