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稱,數百年來,中國最受青睞的瓷器來自景德鎮的作坊——經嫻熟的雙手處理的光滑粘土被捏成形,在窯爐里燒制,然后運往世界各地。這些工藝品曾給波斯、蒙古和法國的宮廷增光添彩。有些人渴望得到青花瓶。有些人則喜歡青瓷碗。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與絲綢旗鼓相當。清朝的衰落以及20世紀的戰爭動蕩破壞了這項手工藝文化。現在,這項傳統正從根源開始復興。年輕人正前往中國南方江西省的濱河城市景德鎮學習。
據美國《紐約時報》2月7日報道,這個城市各處和周圍的山谷里涌現出很多工作室和作坊。有些新手工藝人希望用自己的技藝獲利,因為近幾十年來,這個國家的中產階級的壯大意味著對瓷器的需求量在增大。
“我非常喜歡這里的氣氛,”27歲的廣西姑娘方欣(音)說。一天早上,她在一個工廠舊址向我展示如何手工做出一個杯胚。“很多懷有夢想的人來到這里。這里有很多老師,他們教授各種技巧和想法。”
報道稱,方欣這樣的年輕藝術家甚至有一個稱呼:景漂。方欣在樂天陶社經營的一個空間里工作。這是雕塑家鄭祎和安田猛在2005年開設的一個教育中心,已經成為一個對景漂很有吸引力的地方。該中心在振興景德鎮陶瓷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作室的總監、教師劉博文來自臺灣,他曾在臺灣和美國學習陶藝,后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教書。2015年12月,他去樂天陶社應聘教師,成為其中一員。他的妻子、兒子和女兒繼續在格林斯伯勒生活。“因為我是學這個的,我想來景德鎮,”他說。“這里是圣地。”
劉博文的班上約有15名學生,授課時間是一周或更長。教學活動在這個綜合建筑物后門邊上的一座樓里進行,整個建筑群坐落在一個國營雕塑廠的場地內,教育中心附近的廢棄窯爐有兩個磚制煙囪。很多學生剛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那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學院。
盡管大部分學生是中國人,但工作坊卻有一種國際氛圍。經理是藝術管理科班出身的顏小美,2015年11月從香港來到這里。工作坊在任何時候都有約八名藝術家駐場,他們大多來自中國以外的地方,最多會待上半年。當然也有一些國外的學習小組。
景德鎮從中國的封建王朝早期就開始生產瓷器,不過直到唐代,它的藝術名聲才傳播開來。雖然王朝興起衰落,但每個新皇帝都命令景德鎮向宮廷進貢瓷器。皇家官員駐守在景德鎮督促生產。這里生產的瓷器會有用于防偽的款識,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
最近幾年,當地政府自己也開始努力復興陶瓷行業。但業內人士認為,是私營小工作坊在復興這些傳統,同時也給它們注入新的觀念。
報道稱,其中一個工作坊位于河對岸的三寶村。在這里,藝術家和商人開設的作坊和工作室遍布整個蔥翠的山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真如堂,它龐大的展廳由四座相連的傳統宅院組成,它們是從毗鄰的安徽省徽州區那片白墻村落群搬過來的。桌上的碗、盤、瓶沐浴在頭頂射下的柔和燈光里。同時展出的還有佛像。
這些瓷器作品是35歲的江波設計的,他是西安人,2001年來景德鎮的陶瓷學院學習。八年后,他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有40多人在這里工作。
報道稱,真如堂的一件代表作品是配有兩個杯子的茶壺,全是光滑細膩的粉藍色。每個杯子光滑的底部都有一個粗糙的小突起,像是海平面上冒出的巖石。整套茶具被稱為“山水如意”,全套售價150美元。
“如果你想在陶瓷方面開創事業,景德鎮是最佳地點,”現為這家公司副總經理的江波說。
和樂天陶社一樣,真如堂也有提供給外國藝術家的駐留計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決定留在這里,”江波說。“他們當中有些人來自大城市。在這兒辦陶藝工作室更容易。
但是,和鎮上的陶藝一樣,一些“景漂”正在搬往中國的其他角落。樂天陶社的創始人鄭祎說,藝術家們開始結婚生孩子,并考慮什么樣的環境最適合他們。目前她住在大理,那是云南省的一個鄉間城鎮,吸引了大量逃離城市的中國人。
“我現在已經遇到過很多回家的人,”鄭祎說。“我真的不鼓勵人們永遠留在景德鎮。他們回家很好。他們可以把在這里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