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與工人
“在我的印象里,祖父一向簡樸,一身粗布,雖然當了老板,但看上去和普通工人沒有什么區別。”孫同鑫說,其祖父孫洪元一生都保持著工人本色。
也許,這和他曾經苦難分不開。在學徒時期,他深刻體會到低層工人的苦,所以,在他發跡之后,他仍舊和低層的工人保持著深厚的階級情誼。
在孫榮記,有這樣一位工人,是個聾人,從事練泥。他是帶著妻子一道進了孫榮記,家里沒有其他的親人。進廠后,孫洪元對他非常照顧,不僅給他安排了房子,還在生活上給予周濟。工作時,他們常因一些技術上的分歧大聲爭論,吵叫之后,他們之間又像什么都沒發生。
幾十年中,這練泥工和孫洪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他進廠到死,都沒有離開過孫榮記。這在當時的社會,極為罕見。練泥工死后,孫洪元和子孫相繼照顧練泥工的遺孀,并為她養老送終。
對于勤學鉆研的工人,孫洪元總會另眼相待,不僅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他,而且盡己所能為其提供學藝的條件。
孫榮記作坊里,有一位姓聶的工人,學習技術非常刻苦,做事情肯動腦筋,而且有想法。孫洪元發現他后,非常器重他,主動為其提供便利條件。有一年夏夜,孫洪元巡視作坊,其他工人都睡覺了,而那位聶姓工人還在練習繪畫,孫洪元想起了自己當年學藝的場景,十分感慨。于是,他偷偷站在那位工人的身后,為其扇起了扇子。
那位姓聶的工人通過自己努力,練就精湛的技藝,解放后,他被調到了陶瓷中專(陶院前身)當教師。
“還有一位,解放前在孫榮記當工人,景德鎮一解放,他被調到一個部門當了領導,當時我們家人都覺得很奇怪,就問祖父,祖父說他是地下黨。”孫同鑫說,孫洪元很早就發現了那位工人是共產黨,但一直沒有向當局檢舉,而且積極為其宣傳革命活動提供隱蔽條件,彼此之間成為了朋友。解放后,他們之間仍有往來。
手藝傳家
孫洪元個頭不高,性格比較倔強。因為自己是吃苦過來的,在他發跡之后,仍舊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他不僅對自己這樣要求,對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如此,甚至有些“苛刻”。時隔60年,孫同鑫仍記得小時候上學吃餃子粑的事情。
孫同鑫家到學校,有點路。早飯一般都在外面吃。在他家弄口,有一家餃子粑店,孫洪元跟孫同鑫說:“你就到粑店吃粑吧。”孫同鑫就跑到粑店,心想:這下可以海吃了。在他吃了第三個,再去拿粑的時候,粑店老板告訴他:“你今天的定量已經吃完了。”原來,他爺爺跟老板已經說好了,包月,一天只能吃三個。
詳細翻閱孫家幾代人的簡歷,不難發現大多從事陶瓷,初始學歷都不高。究其原因,與孫洪元的思想有關。孫洪元不喜政治,只慕手藝。他常對家人說:“家有萬金,手藝防身。”他認為做手藝是提高子女自我生存能力的最好途徑。在他“手藝傳家”思想的影響下,當時在孫家,除了他的老母親不從事陶瓷,其兒子、兒媳都是陶瓷工藝上的一把好手。每逢廠里人手緊缺的時候,他們都要到一線當工人。
解放后,孫榮記公私合營,并入建國瓷廠,孫洪元、其子孫振東、兒媳等都進入建國瓷廠工作,并都成為了瓷廠技術工種的骨干。
孫振東,1924年生,1997年病逝,僅讀四年書,便輟學隨父親學藝,主攻利坯兼涉其他工種,建國瓷廠高級技師。其研制的青花釉里紅獲全國陶瓷展評比優秀作品獎。孫振東的妻子陳錦云亦精于顏色釉料配制,且擅長畫青花。
孫同鑫幼時停學從藝,初學琢器雕塑。受祖父影響,不論炎夏寒冬,常于完成日常生產任務之余,勤學不輟。于是經勤奮探索,終于突破釉下彩歷來采用分水及勾線等傳統表現方式,不拘一格利用新工藝新材質,用水、油、色、泥四元混合,將潑墨畫技法融入釉下彩畫面之中,并準確把握高溫燒成后的呈色變化規律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1974年,他設計的釉下彩“碧桃花”咖啡具,成為紅旗瓷廠首次出口加拿大的外銷釉下彩咖啡具。1992年,他設計的300套“茶花”溫酒爐被選為***總書記出訪日本的禮品瓷。1998年成立孫公窯藝瓷坊,專心致力于高溫顏色釉的研究。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收藏了其青花潑彩《深山歲月不知年》《人在天涯》瓷板畫。
孫立新,1968年出生,1980年隨父親孫同鑫學藝。1987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后進修于北京畫院,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副館長。孫立新創作并采用自己研制的“霓虹色釉”裝飾的啤酒具,被景德鎮國際陶瓷節組委會評定為唯一的“新材質裝飾日用瓷”一等獎,另有“芳果”10頭長方形西餐具,“蘭亭”6頭酒具,獲“日用瓷精品大賽”三等獎、設計獎。入選中日陶藝展“青花瓷盤花鳥圖”由美國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購藏展示。他的釉下五彩“冰凌花”瓷板畫,被專家譽為釉下冰雪山水畫的佳作,獲得第二屆景德鎮國際陶瓷節創作獎,被選送北京參加“中國陶瓷文化展”。多年來,免費培訓陶瓷美術學生30余名,為社會輸送藝術人才,為陶瓷技藝的傳承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