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瓷器,中國人會想到景德鎮。在歐洲,似乎也難得有人不清楚麥森的名頭。千年的中國瓷器面對今日的歐洲麥森瓷,后者“后發制人”的勢頭讓今日的我們在羨慕與不甘之中,更想一探究竟。
昨日經典與今日時尚
位于德國薩克森州,距離德累斯頓25公里的小城麥森,在它近千年的歷史里,與瓷器有著斬不斷的關聯。正如最顯赫的瑞士名表品牌往往藏身小小的山坳村落,東德厄爾士山腳下同樣也隱藏著最為名貴的瓷器家族——1710年1月23日,麥森瓷器廠在這里誕生。
麥森瓷的大本營是一座姜黃色外墻的莊嚴博物館,自側門進入,布局復雜的建筑已將博物館、展廳與樓上樓外的建筑融為一體。門廳重重,麥森的手工制作展示工坊也隱于其中。大樓底層大廳分兩層,中庭以貫通兩層的天井分隔,上層是三百年來麥森歷史上經典的瓷器作品展區,底層則是新瓷器作品、時尚裝飾、文具等展區。天井中央,兩層的空間里是麥森近年邀請的全球70多位藝術家結合瓷器創作的作品展示區。麥森瓷銷售部主管克里斯蒂安·希格介紹,這座建筑原建于1916年,展廳則建于2005年,專用于收藏展示麥森瓷作品。這里每年也迎送著5萬多位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經典瓷器展區陳列著300年來麥森出品的精品瓷器。看著瓷器的花紋紋理,釉面、色澤,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們的“青花”和“豇豆紅”。這里最古老的瓷器正對應著清朝康熙年間。那時候康熙瓷器正從明代的古雅轉為高貴與清麗,在這個等級上審查麥森瓷,早期的發展仍不脫中國的影響。這里我們也見到了麥森歷史上著名的瓷器裝飾紋:紅龍紋與藍洋蔥紋。一中一西,暗示著麥森漸漸脫離中國瓷器影響的步伐。
在現代展區,麥森瓷一反古典產品的沉郁,光彩明麗奪人。多樣化的設計、精巧多變的形制與完美的釉面效果,讓人愛不釋手。麥森瓷器總裁庫爾茨克先生執起一只金蔓纏繞的莢蒾花茶壺展示:壺身布滿小小的白色莢蒾花,其上又纏繞著金色的藤蔓,壺嘴設計成稍粗的枝干,藤蔓上升纏繞,組成把手。茶壺極為精致,幾百朵莢蒾花制作成型后再黏附于壺體之上,總體設計讓人贊嘆不已。據介紹,這種壺全球限量50只,售價15萬歐元。而與茶壺同款的一枚戒指,最初源于麥森1739年的設計。
麥森最初是以制作首飾而聞名。在現代展區,誰能辨識發著藍寶石光澤的橢圓形寶石戒指竟完全是一塊“瓷石”?麥森有自己的顏料工廠,戒指的藍色純為手工著色于瓷胎上。最為敏感的顏料與最精致的瓷器結合,現代的麥森在首飾設計與制作上又呼應著最初的品牌歷史。在這些細節上,麥森默默抒發著對自身歷史與傳統的敬意與紀念。
出身高貴的“歐洲第一瓷”
2010年1月23日,麥森瓷器慶祝了它的300年誕辰。這300年中,麥森瓷器共經歷了11場戰爭和6種社會體制。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這樣的生命力背后閃著“靈光”的早已不單是產品本身,更豐富的是其品牌所蘊含的整體價值。
從16世紀到18世紀這200年間,瓷器成為了歐洲皇室和貴族們炫耀地位的符號,也是財富最主要的象征。對中國瓷器近乎狂熱的鐘愛,最終在18世紀初促成了麥森瓷器的誕生。1705年,好大喜功的薩克森君王奧古斯都二世迫使年輕的煉金術師貝特格研制燒制瓷器的方法,在被囚禁3年后的1708年,貝特格終于在污穢高溫的地牢中成功燒出白色透明的小土片,中國對外向來守口如瓶的制瓷秘方至此終被歐洲破解。
1710年,奧古斯都二世在德國東部小鎮麥森建立了歐洲第一家瓷器工廠,麥森品牌也由此誕生。毗鄰捷克的麥森小鎮也就此成為歐洲的瓷器之都。麥森早期出產的瓷器色調灰暗,瓷器的裝飾圖案也大多帶有明顯的中國色彩,中國神話傳說、花鳥魚果原樣照搬。經過不斷的改良和創新,自1731年起,麥森最終擺脫了中國瓷器的影子。之后,貝特格繼續指導工廠建大窯提高燒瓷溫度,不斷提高質量并進行量產,不斷的研發與創造使得麥森在其他歐洲諸國相繼成功研制出瓷器制造技術之后,依舊保持了自身在歐洲陶瓷市場的領導地位。此后,畫家海洛德及雕刻師坎德勒也在麥森瓷的繪畫與形制上不斷創新,奠定了麥森瓷器深厚的美學基礎。也正是基于這種深厚的積淀,麥森瓷器被歐洲貴族稱為“白色金子”,貴為歐洲第一名瓷。
除此之外,麥森在300年來創造的眾多工藝復雜的瓷器作品完全出自手工制作,其瓷器在同一主題的作品之間的細微差別也為鑒賞家們營造了獨特、真切的鑒賞氛圍。同時,無與倫比的質量更是麥森瓷器奉守的金科玉律。早在1764年,基于對產品藝術品質的重視,麥森瓷廠就建立了自己的繪畫藝術學校,同時也是薩克森大公國藝術學院的分校,主要教授技師瓷器的繪畫與雕刻藝術。這也是世界制瓷歷史上的開創之舉。至此,麥森瓷器的白色釉底上弧度優美的兩把交錯的藍劍,也成為代表麥森百年經典的象征。
妙筆繪來瓷成金
博物館里的手工工坊占了大樓的一整層,64位畫師在這里的各個畫室埋頭工作。形狀各異的瓷器制品在某一個制作步驟上匯集于此。麥森瓷器的每一件瓷品,甚至瓷品上每一個飾物都是工人手工制成的。它們的造型都有著上百年,甚至是二三百年的歷史。此外,這里瓷器原料的高嶺土也是麥森地區的特產。另外,麥森瓷器的美也在于它的色彩。這里的瓷器顏料是嚴格按照秘方研制,麥森的實驗室里有著上萬種顏色的配方。此刻匯聚于這間工坊的瓷器尚未著色,白色胎身上,畫師先以鉛筆打底,再以顏料筆細細上色。時至今日,麥森仍堅持了他自皇家血脈里傳承來的貴氣,沒有工業化的大生產,一直靠藝術家按照傳統進行手繪。
一間被稱為制作最高水平作品的畫室內,畫師筆下的一只碗上呈現出幾乎有了油畫效果的薩克森莫瑞茨城堡的自然風景。畫師畫完這一只碗需要3周,而另一端,一位畫師筆下有著工筆畫風格的花卉花瓶僅繪制就需要3個月時間。熟悉麥森瓷器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麥森瓷品,無論大小形狀都價格不菲。僅瓷器上的裝飾畫一項就見如此多的功夫,誠然物以精為貴啊。
在一間雕塑室內,一位藝術家正圍著一尊被命名為“公民”的女雕像沉思。兩米高的灰色高嶺土雕像尚未經燒制,女性“公民”挺身而立,伸出纖纖玉手,似正待紳士親吻。據稱,這座雕像燒制成功后,明年將被放置在德國聯邦議會大廳,接受來訪的各國元首行“吻手禮”。這也算是麥森杰出的藝術性被廣泛認可的一個標志吧。
300年歷史與70萬件模具
依德國人的民族性格,他們的檔案管理工作應該是舉世無雙,麥森瓷器的檔案館實在是名副其實。整層樓面寬闊的模具檔案室還只是它的一部分。每一件麥森瓷器都是通過不同的模具倒模制作而成的。瓷器上裝飾的花瓣、人物雕像頭部的關鍵部分,都是先把陶土填入模子中成型后,再由工人逐件組合于主體上。對于一些設計復雜的瓷品來說,制作工程歷時幾個月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據管理員稱,這里收藏著麥森近300年來幾乎所有重要產品的制瓷模具,數量達到難以置信的70萬件!憑借這些模具,顧客甚至可以訂購200多年前瓷廠曾經生產過的瓷器。這實際上就是一部完整的德國瓷器發展史。一只架子上的瓷器人像與它的整套模具放置在一起,這些原版模具產自1737年。這些腳模、手模及身體軀干模具各自倒模出瓷胎,而后組合成成品人像。在今天仍可以以這樣的方式重現幾百年前藝術家的作品,加上歲月的醞釀,保有了這些藝術的持久的生命力。
另一座小樓收藏了幾百年來歐洲畫作的繪畫底稿。它們題材各異,人物、風景、宗教儀式、家庭生活,內容幾乎無所不包,這些充斥著細節的畫面為畫師們的創作提供了汲取不盡的靈感源泉。雖然沒有中國上千年的瓷器歷史,但德國在300年的制瓷背景下保留了太多文化瑰寶,也讓這300年不斷衍生出新的文化意蘊。
麥森瓷的未來
博物館大廳分為兩層的大廳“天井”區域,展示著一批現代藝術作品。未經提示,真難以相信這些現代派風格強烈的畫作是藝術家以顏料在瓷胎上完成的。另有多座以瓷器燒制成的各色花卉美輪美奐,每片花瓣都燒瓷而成,襯著銅質的葉片,成為獨特的瓷花作品。據介紹,這些都是麥森2010年為慶祝建廠300年而發起的“ArtCampus”項目作品。該項目自成立起,已邀請了全球70位藝術家來此,帶著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以自己獨特的觀點和風格,以瓷為材質創作。目前保持每年邀請10到20位藝術家前來,包括功成名就的著名藝術家,也有新生代的不知名畫家。
正如麥森瓷器的掌管者庫爾茨克先生所言:“在這座博物館里,底層大廳的新作品代表了‘現在’,上層300年來的經典宮廷瓷器代表了‘過去’,而在‘ArtCampus’的實驗型作品中,隱喻著我們的‘未來’”。以瓷器的精致技術為基,插上現代藝術的翅膀,將麥森打造成全球瓷器領域的“麥加圣地”,就不是一句宣傳的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