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州潮州(一說為湖南醴陵)齊名。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中心窯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窯歷史悠久,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制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早在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德化瓷器就已出口海外。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形勢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德化瓷器在不斷改進裝飾技藝,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重要產品,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建白瓷
在宋元白瓷的基礎上,明代德化陶瓷工匠經過長期實踐,大膽創新,燒制成功了獨特風格的建白瓷器,其制作之精美,格調之高雅,達到了德化窯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
建白瓷的胎釉結構
從外部觀察,建白瓷的胎骨,呈現細膩潔凈的白色,往往帶有顆粒珍珠般的閃光,俗稱“糯米胎”,敲擊時發出清脆叮咚的金屬聲。胎體致密,玻璃相較多,透光度特別良好,在日光或燈光照耀下可映見指影。釉水的質地堅韌瑩潤。素靜淡雅,如脂似玉,給人以溫柔的美感享受。仔細觀察,又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白微閃黃的乳白色,又稱“豬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一種是白隱現肉紅色,稱“孩兒紅”、“肉里紅”、“美人紅”。前者比較普遍,后者則罕見,此兩類釉色,均為德化窯獨有,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擬。

建白瓷的雕塑成就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工藝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師古而不泥古,善于應用瓷器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燒制各種形象的道釋人物,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藝,一直為后世風范。
建白瓷的裝飾手法

白瓷觀音
建白瓷的裝飾應用了印花、堆貼、劃花和透雕四種手法,因器而異,不落俗套。常見圖案是松鹿、松鶴、八仙、螭龍、梅花、盆景和仿古的云雷紋、夔龍紋、饕餮紋等。其中堆貼技法最為普遍,對增強器物的立體視覺起到顯著作用。如貼螭壺,圓筒狀的壺身左右,一璃為銎,俯首向下翹尾作翻騰狀,一螭為流,昂首張口,四足貼壺身作飛躍狀,又一小螭居壺蓋中央為紐,螭龍追逐嬉戲的生動情態與壺身結合成器,既實用又美觀。

劃花技法的應用也很靈巧,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在玩賞品上大多刻劃細如蚊足的詩賦文句和印章嵌記,頗具特色,反映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逸趣。透雕作品則比較少見,一般用于筆筒、熏爐、套杯、獅子、洞簫等,極見工巧,彌足珍貴,清初陸廷燦《南村隨筆》云:“德化磁簫,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百枝中無一二合調者,合則其聲凄朗,遠出竹上,不意云夢柯亭之外,有此異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德化窯瓷簫,式樣的精美和質感的強烈,使人們不必考慮音響的效果而流連不已。
建白瓷的歷史地位

潔白透明的胎體,溫柔雅靜的釉色以及優美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使每一件建白瓷器都成為工藝美術史中的瑰寶。建白瓷自問世以來,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建白瓷器的每一件作品,都被國內外愛好者收藏家視同珙璧,爭相購買收藏。“建白瓷自寧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萬金爭購之,足見其精美矣”(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大約十六世紀起,這個白瓷(指德化瓷器),偶然通過葡萄牙的東洋貿易船介紹到西歐以后,立刻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并接受無限的定貨。”(日上田惹輔:《支那陶器的時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