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張柏談博物館發展
博物館承載著歷史,承載著文化,承載著知識……,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紀念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多姿多彩的節慶方式,同時祝福博物館的未來更美好。紀念日前夕,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張柏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國際博物館日”的由來
張柏:這一節日設立于1977年。當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從此,這一天成為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和熱愛博物館文化的民眾的節日。
按照國際博協的傳統,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都會有一個主題,以引導社會關注博物館的某一方面問題,同時引導博物館注意某一方面的發展。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與今年11月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主題相同。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4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博物館學會將與廣東省文化廳聯手,在廣州設立中國“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并舉辦“走近ICOM2010年大會·廣州國際博物館高峰論壇”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將在此期間開館。同日,在上海世博園,還將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榮譽日”活動。
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梁,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張柏:我們知道,自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惡化與文化沖突,如何協調各種文化之間及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是當今世界最緊迫的任務。而博物館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開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不同族裔各代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她保存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可以告訴人類應當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為了人類更加幸福的未來共同積累歷史的經驗,克服更多不可預測的未來苦難。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梁,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我們認為,當今的博物館可以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博物館可以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人類生活在更加和睦與和平的環境中,同時也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在不斷拓展
張柏: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它為教育、研究、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教育、研究、欣賞是博物館的三個基本功能。
博物館匯集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與生產生活、文化活動及其自然環境有關的物證,是人類社會和自然文化歷史知識的無盡寶庫。我們認為,博物館應當將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成果奉獻給全社會,供人民大眾和學術界、藝術界接受教育、汲取知識、開展研究、欣賞藝術,并最終達到啟迪智慧、促進文化創新的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以及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博物館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發展趨勢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比如,200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博物館與無形遺產”,強調博物館在收藏、保護有形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5年的主題定為“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突出博物館在促進文化交流當中的作用;去年的主題則是“博物館與旅游”,強調文化休閑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依托博物館開展文化旅游,是博物館服務社會公眾的有效途徑,不斷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成果,是博物館的光榮職責。
中國博物館事業成就舉世矚目
張柏:根據中國博物館界一貫的理解,博物館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
我國博物館事業伴隨共和國成長發展的腳步,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根據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的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博物館2970座,其中包括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國有博物館2161個,非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行業性國有博物館490個,民辦博物館31 9 個,是1 978 年的8 倍,1 949 年的138倍。不僅在數量上快速發展,博物館質量和水平也不斷提高,建設了一大批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的新館、大館,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利用和管理不斷加強,博物館加速融入社會,革命文物保護和革命紀念館工作穩步推進,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特征日益彰顯,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
而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推進,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走近博物館。2008年1月,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工作的通知》為發令槍,全國各地的相關博物館陸續免費開放。截至2009年底,文化文物系統1440多個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兩年來共接待觀眾8.2億人次。目前,博物館正以優良的環境,優美的展覽,優質的服務面向社會,惠及百姓,努力實踐讓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的新要求。
正是基于中國博物館事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200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在我國政府大力支持下,與上海市一起向國際博協提出申辦2010年第22屆國際博協大會并一舉成功。今年的11月7日—12日,世博園區的世博中心將成為第22屆國際博協大會的主會場。
我國博物館事業還面臨一些問題
張柏:在為取得的輝煌成就喝彩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還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博物館的類型結構不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博物館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發展明顯滯后于人文歷史類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工業遺產博物館和民族、民俗博物館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博物館在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獨特作用尚未得到完全、良好地發揮,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博物館未能與教育部門建立有效合作或共建機制;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館展覽內容和形式陳舊,博物館教育活動缺乏,文化產品形式單調,極大影響了自身展示、教育服務功能。
三是博物館整體專業化水平相對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許多大、中型博物館大都研究水平不高,解讀詮釋藏品的能力亟待提高;一些小型博物館硬件不足,藏品的保存和展示環境堪憂;不少民辦博物館公益意識淡薄,博物館專業意識缺乏,社會職能發揮相對有限。
四是在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一些地方無視自身資源條件和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盲目超前建新館,甚至重復建設;一些陳列展覽存在著泛藝術化和視覺化的傾向,形式與內容脫節,忽視對文物展品內涵和展覽主題的發掘、展示,既對觀眾產生誤導,也造成很大的浪費。
下一階段,中國博物館界將通過大力加強博物館戰略研究,深入剖析博物館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博物館行業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建立博物館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更多的博物館提升專業水準,完善博物館的社會功能;通過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共用,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提升我國博物館的國際地位,為拓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出貢獻。
11月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將為中國博物館行業的對外交流打開一個新的視野。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博物館行業,將會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通過國際博物館協會這個良好的平臺,學習和借鑒國際博物館學領域先進的理論和經驗,促使自身得以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