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七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28日至30日,第七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由美國書法教育學會和首都師范大學聯合主辦,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承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機關書協副主席蘇士澍,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司司長王登峰,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利民,美國書法教育學會會長陳曼麗,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郭振有,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書法教育學者、專家陳迎憲、吳震啟、劉瑩、魚住和晃、董錕、張榮慶、任平、李一、倪文東、趙振乾、王繼安、孔祥鶴、鄭曉華、梅墨生等應邀參加了大會。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歐陽中石、院長劉守安、副院長王元軍等參加會議。
許嘉璐在開幕式講話時說,“書法走向世界”是當今世界的需要。中華文化一貫強調身和心的協調、人與人的和諧、國與國的和睦,這些觀念恰是拯救當今世界的一劑良藥。大家只有互相學習,互相吸收,才會出現一個被全人類接受的、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文化,而這種文化的理念是通過各種具體的文化形態體現出來的,例如文學、詩歌、哲學等,其中也包括書法,中國的書法正是中華文化核心理念的一種生動的形象的體現。中國書法的一些元素,以及書法所寫的內容,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平衡、多元化的理想。人們常說“字如其人”,書法強調體現個性,也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更多的世人知道這個特點,那么對中華文化的誤解也就可以消除。
許嘉璐希望書法教育學者和他一起呼吁,讓書法正式進入小學生的正規課堂,而不是選修課。他還希望在書法傳播與教育中,不僅僅傳播書法的歷史、書法欣賞的方法、寫字的技能,還要講解書法所體現的核心理念。
本屆會議的主題為“漢字書法的教育與文化價值及傳播”,旨在推進漢字書法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書法教育專業化、國際化的實踐與研究,擴大書學研究、書法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在3天的會期中,國內外與會代表就“漢字書法教育的學科定位”“漢字書法的文化價值”“國際書法教育的現狀與前景”“各國文字書寫教育與漢字書法教育比較研究”“漢字書法教育跨文化、跨藝術研究”“青少年與兒童書法教育”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華東政法大學潘善助認為,社會書法教育是書法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學校書法教育、家庭書法教育形成三足而立的格局,社會書法教育在大陸、臺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彌補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不同之處是形式不太一樣,大陸有青少年宮等,臺灣有藝術教育館和社會教育館等。
日本安田女子大學教授信廣友江論述了“關于學校教育中書法領域的地位與現狀”。她說,在日本學校和書法領域教育中,小學、初中的“書寫”是“國語”課的一部分,不是藝術性的,而是置于識字教育的重要地位——借此掌握國語的正確性及日常生活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書道”在高中開始從“國語科”分出來,與“音樂”“美術”等同樣作為“藝術科”的領域之一,學生自愿選擇學習課程,之后如果想繼續學習書法,可以進入大學、研究生院的專業課程進一步深造。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講師馬英愛說,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的大背景下,要使中國書法成為在世界上廣獲認可的獨立學科,并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應給予海外書法教育以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使其成為海外中國精英文化的一部分,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更大力度的推廣和普及。他結合自己在海外大學講授書法教育的實踐,提出三點建議:盡快統一書法術語的外語譯文,推出具權威性、直觀易學的系列外語書法教材,加強海外從業教師隊伍的培訓。
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泊摩納分校副教授、美國書法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潘大安強調,書寫是中文教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書法則是一種跨系科的藝術,涉及中國哲學、美學、文學、藝術。書寫只是一種技能,而書法則是一種文化、精神上的全方位探求。以寫代書,漢字毛筆書法則與西方鋼筆字無甚區別,書藝亦降格為寫技。
美國納羅帕大學書法專職教授屠新時主張在跨文化對話的大格局中推進海外中國書法教學。據他介紹,美國幾乎所有開設了這門課的大學,各學科的學生登記選修書法課十分積極,只要指導老師勝任并敬業,教學得法,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書法講師王純杰把書法稱為“21世紀中國的親善大使”。他說,近30年的教學經歷告訴他,海外書法的教育意義,遠遠超過美學的層面,它適用于亞洲國家,也適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
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998年由美國書法教育學會發起,并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召開了會議。此會聚集世界各地的書法教育家、書法家,成為全球書法教育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