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浙江館,被有些游客戲稱為“中國省區市館里的沙特館”,因為它熱門,要參觀則需排隊兩三個小時。浙江館吸引眾多游客的“磁極”,是一只會變戲法的青瓷大碗,高3米、直徑8米,重達10多噸。
世博會浙江館,被有些游客戲稱為“中國省區市館里的沙特館”,因為它熱門,要參觀則需排隊兩三個小時。浙江館吸引眾多游客的“磁極”,是一只會變戲法的青瓷大碗,高3米、直徑8米,重達10多噸。
當環繞大碗的升降平臺把你“托舉”過碗口,燈光轉暗,綠波蕩漾、霧氣繚繞的碗中,開始呈現浙江的種種景象,8分鐘內,讓你一次次驚喜感嘆。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這個名為《宛若天城》的創意十足的“秀”只能用“小劇場”,每次僅容納70人。
這是一部高科技電影?或許說“影像+活動裝置藝術品”更準確些,它新穎、獨特,一時很難歸類。浙江館總設計師、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教授楊奇瑞和他那支二三十人的團隊異想天開、不拘一格,在不絕于耳的質疑聲中,花了整整兩年構思、制作,終于贏得喝彩。
“質疑即是創意本身。”而今回望,楊奇瑞慶幸當初的堅持:“世博會是對世界、國家、民族、地區文明的全方位展示,但愿我們拿出的這件作品能對世博會有些創造性的貢獻吧!”
碗以盛米,“城以盛民”
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如何表現浙江的前世今生、山川風物、人文民情?楊奇瑞最終想到,用一只浙江家家戶戶都有的青瓷碗來“盛”。“中國”的英文China是借用了“瓷器”的英文china,而有著千年歷史的龍泉青瓷是中國瓷器最早出現的代表作,它的形貌溫潤敦厚,不也正好代表了浙江的氣質?碗以盛米,與“城以盛民”道理相通;圍繞這種盛器展開想象,碗可以無限放大,大到足以包容天地萬物——“宛若天城”。楊奇瑞解釋說,其實他最想告訴人們的,是浙江這樣的資源小省可以成為文化大省,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無限的精彩。
在這只碗中,聲香色味全被激活:你看到燦爛的火光將水面染得通紅,剎那間,一尊巨大的“雙鳥朝陽”紋牙雕——遙遠的河姆渡文化的象征破水而出;畫面一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中,幾條錦鯉游來游去,怡然自得,場景掠過春夏秋冬,又從白晝跳到深夜,一個不經意間,“三潭印月”的勝景浮出水面;忽而,潮聲轟鳴,碗中的水仿若錢塘江一線潮,從一側涌向另一側,涌到碗邊如浪濤拍岸,水花濺起……這時你會下意識地趕緊躲閃。末了,畫面定格在一簇簇盛開的荷花上,清風拂面,細雨霏霏,所謂煙雨江南,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低頭俯看,讓人專注
《宛若天城》的奇思妙想,從給游客設定的觀看視角開始。循小橋流水來到浙江館中廳,一眼便望見那只坐落中央、碗底與地面齊平的青瓷碗。別忙著驚呼,這只是亮相。待你站定,圓環形的升降平臺緩緩上升;待它停住,你和一眾游客已是環繞碗沿、弧線排開,這時低頭一探,窺見碗中盛著的一汪清水,心中更添驚喜。在楊奇瑞看來,這是大動干戈卻又無法割舍的10秒鐘,位移過程中,游客的好奇與期待同步上升。
選取俯看的視角,讓觀眾“站”著而非“坐”著觀演,楊奇瑞自有道理。他告訴記者,通常人們看世界的方式總是朝前、朝上或是環顧左右,而事實上這樣的視覺習慣容易浮光掠影,科學研究發現,俯看才最能夠幫助人們集中注意力。站在碗沿俯身觀望碗內的波光粼粼,不正像在西湖岸邊稍作停駐嗎?
液體屏幕,獨家研制
《宛若天城》創下了多個第一。
摒棄傳統銀幕,在水面上投射影像,沒那么簡單。楊奇瑞向記者透露,清水是不能成像的,而人們熟悉的水幕電影用的“幕”,是自上而下高速噴水,將水霧化形成的垂直幕。怎么克服這第一個技術瓶頸?最終,碗內所盛不是清水,而是一種獨家研制的液體,與水一樣無色無味無毒無害,重要的是,精度為4K的多維畫面在它之上得以清晰、完美呈現。
看著西湖的三潭印月、烏鎮的粉墻黛瓦、杭州灣跨海大橋等模型,從碧波中輕巧地升上降下,而水面幾乎覺察不到晃動,誰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楊奇瑞他們研發出了“升降無痕技術”。碗底總共錯雜藏著5套模型,均由防水、耐腐蝕的網孔鋼板制成,網孔極其細微,遠看難以分辨,卻能最大限度減少模型升降對水面的擾動,當體積最大的模型從水上復歸碗底,水位最多也只上升5毫米。
32臺投影機環繞“小劇場”上方,成就了液體屏幕上的“雙邏輯曲面成像”——碗沿360度圓環上的圖景與水平面上正圓的圖景,和諧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本報記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