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字畫和陶瓷等傳統收藏項目相比,中國劍收藏顯得很小眾,但比較'干凈'。"有中國刀劍收藏教父之稱的皇甫江如是形容目前中國刀劍的收藏狀況。
珠三角首次大規模的古兵器展覽3月14日-3月31日在廣州文物店三希堂展出,系統地展示了各朝代的出土冷兵器,其中展出的部分刀劍都是以中國古法工藝純手工精心打造而成的,更難得一見的是西周、戰國時期刻有銘文的青銅兵器。
都市里這些神秘的"刀劍客"近期也相繼浮出水面,其中兩位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家還分享了他們的收藏心得,從中也讓我們了解到中國刀劍收藏市場的發展概況。
刀劍客之皇甫江(目前世界最大、最專業的中國古兵器研究論壇創辦人)
皇甫江收藏刀劍近20年,覓刀足跡遍及歐、美、日、韓、中東、東南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皇甫家族藏有最完備的中國鋼鐵古董兵器。盡管藏有5000多件刀劍,享有"中國刀劍收藏教父"之稱,但卻稱自己為"無刀",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這次展出的有皇甫江的部分藏品,包括中國古代刀劍及西洋古董兵器和日本軍刀。
市場分析
缺少炒作成分
皇甫江說,他剛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刀劍時,國內可參考的文字資料和實物非常少,1998年他開辦了拔刀齋--中國古刀劍論壇,很快便聚集了一批刀劍收藏愛好者。目前在拔刀齋上注冊的5萬多會員中有90%以上是收藏愛好者,而該論壇也成為世界最大、最專業的中國古兵器研究論壇。
2006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的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以4604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了當時中國御制工藝品世界拍賣紀錄,同時也創造了當時世界各國古董刀劍拍賣的最高價格;2007年,全球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刀劍的圖書《中國刀劍》出版;2009年,國家級的中國刀劍博物館成立,這三件標志性事件見證了中國刀劍收藏的發展。
事實上,相對于目前其他傳統收藏項目來說,中國古兵器的收藏顯得很小眾,但比較"干凈"。首先,目前收藏古代兵器的大多是企業家或各界精英,他們的收藏多出自于純粹的個人愛好,而非投機性質;其次,古代兵器存世量極少,好的藏品藏家基本很難拿出來,況且沒有大資金注入,很難刺激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國古刀劍的收藏價格翻了十倍多,但還是有序發展。
收藏分享
先從歷史文化入手
皇甫江認為,刀劍本身是歷史、軍事、科技發展的產物,收藏者首先要對此有興趣和研究。其次,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加以系統學習,才能更好地欣賞及理解中國刀劍本身的美感和歷史。
刀劍客之周正武(國際級鑄刀大師,當代傳統手工刀劍的奠基人與推廣者)
出生于龍泉鑄劍世家的周正武,研究制作傳統刀劍25年,現為龍泉市刀劍行業協會會長,以研究制作傳統手工精品刀劍和挖掘、恢復失傳刀劍的技法享譽海內外。這次展覽他特地帶來了由他精心制作的國家領導人收藏的同款龍泉寶劍以及其獲獎作品,還包括他為即將播出的大型連續劇《新三國》中的曹操、劉備、孫權用傳統制劍工藝設計制作的5把刀劍。
市場分析
漸成熱門收藏
2006年,周正武創立龍泉刀劍博物館,現已收藏上至秦漢下至明清時期的刀劍共計150余件,是國內唯一以刀劍為主題的個人博物館。
周正武指出,目前所有收藏者手中加起來的中國古刀劍數目有3萬多件,且大多集中在大藏家手里。在中國古刀劍收藏群體中,北方的收藏者約占去70%。目前,老刀收藏流通的途徑主要集中在藏友間的轉讓或上拍賣會。
隨著刀劍豪華裝具的原材料稀缺,如裝飾物和田白玉等越來越稀有,劍鞘材料像紫檀、黃花梨、酸枝等名貴紅木也越來越少,珍珠魚皮、鯊魚皮等珍貴動物皮革也較昂貴,加上傳統手工藝逐漸失傳,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刀劍近幾年升值加快。
隨著海內外中國古兵器愛好者與日俱增,中國古刀劍收藏也成為目前收藏市場的一大熱門。新刀的收藏更日益受到關注。
初入門收藏,最便宜的刀劍要五六千元,稍好的要兩三萬元,具有收藏級別的則高達十萬元以上。
收藏分享
劍中魁龍泉寶劍
2500多年前,劍祖歐冶子在龍泉鍛造了第一把寶劍,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龍泉的鐵英、寒泉和亮石加上歷代劍師在歐冶子的先進制劍工藝基礎上再匠心獨運地創新,使得龍泉寶劍具有堅韌鋒利、剛柔并濟、寒光逼人和紋飾考究四大特色,有劍中之魁的美譽。
制作一把龍泉寶劍,要經過鍛、鏟、銼、刻、淬、磨等28道主要工序,一把上好的寶劍,往往要在10種不同粗細的磨石上反復磨礪,才能磨出道道寒光。磨礪時間是前面所有工序的總和,正所謂"十年磨一劍"。
鑒賞
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三大巔峰之作
青銅劍時代的巔峰--秦劍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后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再看劍身造型,整把劍由八個平面組合而成。通長三尺,由劍尖至劍柄,厚度各異。這更增強劍身彈性,使其在遇到劇烈撞擊時不易斷裂。
鐵器時代的轉折--西漢環首刀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而從中亞引進的"百煉鋼"鍛造技術更是加強了鋼鐵堅韌的特性,催生出長達1米左右的環首刀。
所謂的"百煉鋼"就是將鐵胚反復折疊鍛打,就像揉面團一樣,從而將鋼鐵中的雜質和氣泡排除,增加其軔性。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18字的隸書銘文:"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煉鋼"技術將鋼材折疊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經過"淬火"。"淬火"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并讓工件表面硬化。
冷兵器時代的頂峰--唐直刀
到了唐朝以直刀為代表的制刀技術發展到了頂峰。唐朝的直刀不同于漢朝的環首刀,它去掉了在漢刀尾部的環,并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
唐直刀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包鋼技術,所謂包鋼,簡單說就是"軟包硬",采用來自中亞的優質鋼材來制造刀刃,外覆以極具彈性與韌性的庖丁鐵。而一把直刀的成品必須經過三十次左右的反復鍛造。
鍛造復合成刀形后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層特制泥土于刀身上,靠近刀背部分覆較厚泥土,依次漸薄而下,刃口處則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時刀口未包泥土處直接與水接觸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分并未與水直接接觸可增加其韌性與彈性,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使刀口堅硬不易缺口。唐直刀具備了軟硬兼顧、攻守皆宜的特點。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一般的鎧甲根本無法阻擋唐直刀劈砍。
唐直刀流傳到日本后,當時的日本貴族都以擁有一把唐直刀為榮,日本的武士刀就由其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