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彭家莊遺址出土的陶器器蓋

圖二:彭家莊遺址第二期發掘現場。

圖三:彭家莊遺址岳石文化墓葬(圖片均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近日,本報連續推出《章丘東平陵古城考古獲重大發現》、《長清大街遺址收獲一批“寶貝”》、《張馬屯遺址豐富濟南商代遺存》、《多項調查成果揭示齊長城價值》四篇關于文物考古的獨家報道后,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記者又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位于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的彭家莊遺址在去年進行的考古發掘中也收獲頗豐,尤其是其屬于岳石文化遺址這一特點,不僅成為研究當時手工業狀況的重要材料,還填補了山東內陸地區對岳石文化墓葬挖掘的空白。據介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了配合京滬高鐵建設工程的施工計劃,先后于2008年7月至8月、10月至11月對京滬高鐵經過我省的區域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工作。京滬高鐵途經我省的區域系山東古代文化蘊藏豐富的地區,地上地下文物眾多,屢有重要發現,而彭家莊遺址就位于這一區域內。自今日起,本報將連續獨家報道京滬高鐵途經我省區域的考古發掘情況。
主持此次發掘工作的省考古所孫波副研究員介紹,彭家莊遺址面積大約有52萬平方米,位于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彭家莊東南地區,即彭家莊、小飲馬和演馬莊三村的交接地帶,西距京福高速公路約1.5公里,京滬高速鐵路途經此處。孫波介紹說,通過兩次發掘,共開了29個探方,清理岳石文化墓葬1座、陶窯5座、灰溝2條,99個灰坑附近有一定數量保存較好的窖穴;龍山文化灰坑3個;商周窖穴1個、灰坑2個。另外還有漢代至明清時期的墓葬、灰坑、陶窯等遺存。
最重要發現是岳石文化時期墓葬
孫波告訴記者,此次發掘最大的收獲就是首次在山東內陸地區發現了岳石文化墓葬。通常該類遺址多見于河南東部、江蘇等地區,在山東境內則發掘較少,僅在沿海島嶼發現過一次,但量也不多。而這次在濟南彭家莊發現,算得上幾年來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次。這座唯一的岳石文化墓葬編號為M1,墓室有一米多深,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40厘米,南北寬約85~94厘米,屬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內填土呈淺黃褐色,質地較硬,有臺高40厘米的生土二層臺。此墓中有一具成年人的骨架,保存較好,仰身直肢,頭向東,面向北,下肢平直,上肢骨的左臂內屈放于腹部,性別還不清楚,有待鑒定。墓內沒有隨葬器物,也沒有發現葬具,但留下的灰白色土痕跡疑似棺痕。
據了解,岳石文化的墓地,原來除了在砣礬島大口遺址發現了10座墓且受到有些學者的懷疑外,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所以,這次在山東內地首次發現岳石文化墓葬具有非常高的考古研究價值,是一次很重要的考古發現。
再現岳石文化時期手工業作坊
彭家莊遺址共發現了5座岳石文化陶窯,其形制基本相同,但是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破壞最嚴重的,只保留下火膛的底部;保存比較好的雖然不見煙道、窯室、窯箅等,但完整地留有火口、火膛和火道部分。據孫波介紹,這些陶窯保留的火膛部分,是人工掏挖生土而成的半地穴式建筑。其中三座陶窯還發現了工作間,另外兩座的工作間可能被打破了,窯室的形狀、結構及煙道的位置、數量等無從考究。從出土的陶器及陶片看,以陶豆和陶盆為多,還有罐、甗等。
在陶窯中,比較特殊的是編號Y6的陶窯,其上口距地表約48厘米,被晚期的一座墓葬和一處編號為H55的岳石文化灰坑打破。記者在有關圖片資料上看到,它保存有火口、火膛、火道。上部的窯室和窯箅已被破壞。窯的火膛部分是燒制陶器時燒放燃料的所在,底部平面在口部較高而往內稍低較平,面對火口的壁面向內弧,長徑達140厘米,短徑也有110厘米,整體類似蘋果形,有燒成近青黃色的硬面。剖面形狀呈長條橢圓形,壁面呈弧形向上內收呈圜頂,青燒壁厚3~5厘米。火口位于西北,火門燒成紅色,整體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火口的東端有用草攔泥修補過的痕跡,可能坍塌過;火口下底寬92厘米,高46厘米。火膛往內,面對火口的窯壁往火膛內凸出,與“窯柱”的功能相同,可起到支撐窯室的作用。在火膛的上部掏成了兩條連接火膛和窯室的通道,作為輸送火焰的通道,兩條火道的方向都與火口方向一致,相互成平行狀,分布在火口的左右兩側。每個火道長65厘米,寬20厘米,深38厘米。火道兩側都有深淺不等的小溝槽,可能為增大火膛往上沖火的面積,火道的壁面皆燒成青灰色。
孫波解釋說,根據窯內出土的器物殘片及出土的器物判斷,這處遺址為岳石文化時期的陶窯無疑。除此之外,因為這5座岳石文化陶窯的火膛都是掏在生土上,并且在陶窯附近存在著大小不一的灰坑,特別是相鄰3處窯的北部就是H55大灰坑,所以從灰坑出土的陶器及殘片和青灰色燒土殘塊來推斷,即使在發掘區附近沒有發現制陶工具,此區也應是岳石文化時期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孫波總結,彭家莊遺址是魯西北地區保存較好且較單純的岳石文化遺址。這次發現的岳石文化墓葬,無疑為岳石文化葬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考古學資料。而發掘出的這個比較大的制陶手工業作坊區,使我們對岳石文化的陶窯結構和制陶手工業作坊的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為研究山東地區岳石文化的陶窯及其作坊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鏈接
岳石文化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考古的重要發現,按照國際慣例,以首次發現的遺址所在地的小地名———山東平度東岳石(村)命名。岳石文化是山東省境內繼“龍山文化”(1930年在章丘龍山發現)、“大汶口文化”(1959年在寧陽大汶口發現)兩種最重要的考古“文化”之后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考古發現。
此前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雖然已對“海岱地區”(包括山東省及蘇北的徐淮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系統,即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期間的社會面貌有了相當明確的認識,但對大汶口文化之前和龍山文化以后的情況所知仍然不多。上世紀70年代,“北辛文化”(滕縣北辛村)的發現和研究,為探索大汶口文化之前的歷史打開了通道,岳石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則對了解和認識山東龍山文化以后的海岱地區尤其是膠東半島地區的文化面貌開辟了新的途徑。由于岳石文化的歷史年代(經C—14測定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與中國古代典籍記載的夏代基本一致,其時的海岱地區在古代典籍中只被籠統地稱為“東夷”而少具體史料,所以岳石文化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山東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間的空隙”,而且“翻開了夏代東方考古文化研究和夷夏關系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