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的《關于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實施意見》提出,用3年時間再建50至80座博物館,使全市博物館的總數突破100個,把西安打造成“博物館城”。
成績 西安堪稱博物館大市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有博物館(紀念館)47座,分布于文博歷史、革命舊址、故居民宅、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能源生產、工業制造等領域。市文物部門近日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西安是博物館大市但還不是博物館強市,目前博物館的規模數量、管理水平、服務層次、社會化程度均與西安文物大市、旅游大市的地位不相稱,與西安文化產業的強勁發展不相適應。在西安進入城市價值充分兌現和發展加速提升的重要時期,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成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優勢 現有115個潛在資源
西安具有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巨大潛力。我市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現有各類文物點15351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0處,可移動文物(館庫藏)69.1萬件。作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航空航天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近現代文化遺產。我市非物質類文化遺產豐厚,目前已有非物質類文化遺產9大類33項。此外,全市民間收藏量大概在200萬件左右,這是民營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些都是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強大資源優勢。
據初步調查,目前我市可用于博物館建設的潛在資源有10大類115個,分屬于軍事、軍工、院校、行業、專題、科技、歷史、宗教、故居民宅等。
未來 鼓勵民間資本參與
關于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3年的努力使西安博物館的總量突破 100個,重點建造能凸顯西安歷史特色,規模化、標志性的國有專題博物館,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鼓勵工、農、科、教等行業部門發展行業博物館,并最終面向全社會開放,以優惠的政策,適當的資金扶持,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博物館建設,基本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骨干,民營博物館為補充,門類新穎齊全、布局科學合理、內容豐富多彩,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鼓勵博物館提升“造血”功能
《關于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實施意見》鼓勵博物館增強造血功能,對于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將不予審批。
《意見》指出,發展博物館事業堅持“公益性第一”的原則。鼓勵博物館發展相關文化產業,開展多種經營,增強造血功能,謀求自我發展,對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不予審批。
同時,大膽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方式,要切實加大文物展示的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物的內在價值。鼓勵文物復、仿制等博物館相關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博物館自我發展的新途徑。
實現“博物館城”分三步走
2010年為建設啟動期:以曲江新區博物館建設為試點,年內建成15~20座涵蓋國有、行業等類型的博物館。
2011年為主要發展期:全年力爭建成35~40座能涵蓋歷史、工、農、科、教等多個方面的博物館群體,初步形成主題鮮明、門類齊全、脈絡清晰、布局合理的“博物館城”構架。
2012年為鞏固提升期:全年力爭建成10~20座能增加主題色彩、填補門類空白、擴充陳展內涵、彰顯文化品位的補充專題性博物館,最終將西安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