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獨特的方式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著中華文明的風采和魅力。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國家不僅是瓷器的祖國,還是“高嶺土”的故鄉。“高嶺土”一名,來源于景德鎮高嶺村附近的高嶺山。此處的粘土潔白細膩,成為制作瓷坯不可缺少的原料,當地瓷工以村名“高嶺”為其命名,以便與其他瓷土區別。后來引申為制瓷粘土的名稱,并為世界通用。作為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嶺土與瓷器的質量,以及瓷器制造業的命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延綿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的瓷器一直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悠久的陶瓷文化和精湛的制瓷技藝,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坐落在瓷都景德鎮市東北部浮梁縣高嶺村的高嶺古礦遺址是世界瓷土之源,瓷器之根,有著“瓷業圣土”之稱而使世人向往。
以古礦場為核心的景德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蘊藏著悠遠的陶瓷文化歷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制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的使用是我國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僅擴大了制瓷原料的來源,而且改變了瓷器的性能。由原來單一的瓷石泥料變成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從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瓷器從此由低火度的軟質瓷提升為高火度的硬質瓷,這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給景德鎮瓷業帶來一系列重大變化。
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以其優異性能被引入瓷胎,不僅使景德鎮安然渡過了南宋時期的制瓷原料危機,更使其制瓷原料與工藝發生了重大變革,并在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景德鎮亦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高嶺土的使用使陶瓷制品質量出現飛躍,并且大大推動了歐亞乃至世界制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是中國最早向國外傳播的重大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高嶺古礦從宋代開始采挖,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開采最盛,持續至20世紀60年代。數百年大規模的高嶺土開采,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古跡。保留至今的元明清古礦坑和數百萬噸尾砂礦,以及古洗選池、運礦古道等古遺跡,全面反映了當時采、選、運、銷一條龍的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