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仿佛突如其來,驚鴻一瞥,卻成為永恒。 怎么也想不到,德化之行,有這樣的好福氣,看見了“孩兒紅”。
進入德化縣城,鱗次櫛比的瓷器店迎面而來,各種瓷器展示出售,飲食具、工藝瓷雕、仿古陳設供器、文房雜器等,無孔不入的商業頭腦,已把德化瓷器的生產和發展推向了高潮——10萬陶瓷從業人,使瓷都經濟與文化名副其實。可以說,瓷器在德化無處不在。作為產瓷名地,古代德化瓷就曾經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大港運往海外,給德化人和整個中國帶來榮耀。今天的德化出品,仍然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還吸引來了國外許多瓷藝家定居德化郊外研究和開發瓷器創新,不能不說德化瓷確實聲名遠揚。
德化陶瓷博物館內的展品,系歷史一路的名家名瓷。我隨著人群逐個瀏覽器物展柜,射燈下錯落有致發出美麗光澤的陳列品,常常引人駐足品評,大家一飽眼福難免嘖嘖稱奇。但當我走到一組很小的瓷器前時,忽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發呆地看了好一會兒,不知所以然,便繼續往前移動腳步……然而,走了十幾步,心境似乎有刮了風的異樣,又轉身返回,站到那組瓷器前——這次,我的眼睛猶如被洗浴了,清澈地打量著那兩個瓷器,心情也隨之滋潤……見我出神,當地姑娘婉瓊,輕輕靠近我,對我耳語:“這是孩兒紅。” 孩兒紅!登時我說不出話來,好像是不想驚擾別人,實則是不愿嚇著透明玻璃籠罩的瓷器,只甘愿默默地凝望著。我與寶貴之物相遇了。
晚飯后,婉瓊說要帶我到德化縣收藏家協會會長陳明良先生家。因為他家還有孩兒紅。陳先生家獨門獨院一處樓房,從一樓到二樓房間都布列瓷器。我專程來看孩兒紅,可陳先生告訴我:“德化縣里不足10件孩兒紅了。”說時,陳先生的表情,沒有一丁點兒笑容,那種嚴肅和惋惜之色,仿佛他丟了大宗東西。陳明良家絕不缺少名瓷上品,僅僅那些從唐代到明清的古瓷,已讓我張口結舌了。我只為孩兒紅而來,陳先生便勉強示寶,那是他的心愛,我能理解這份格外謹慎。一對雙獸耳瓶,一個撇口碗,都是明代瓷器,貨真價實的孩兒紅!燈光下的瑩瑩粉嫩如同嬰兒肌膚,瓷器的光亮柔和而親切,我像茫然走在莽莽森林里突然遇見了人參娃娃。孩兒紅之微妙的美,竟然使我一時詞窮。
中國為瓷器故鄉,名窯名瓷遍及大半個中國,但孩兒紅唯獨在德化才孕育出來。
這種瓷器色彩來自天然窯變,是窯寶里的稀世罕見之物。陳明良大師之所以對我這個陌生人嘆惋,原因是古代燒窯方式在今天基本中斷,孩兒紅絕跡的命運成了定論。孩兒紅,純粹是天工之作,涉及火溫、陶土質量以及窯內位置等不確定因素,甚至燒制過程中某個神秘瞬間發揮了潛能,偶然地在哪個角落匣缽里出世了這樣的窯變瑰寶。人們無法復制,仿制也弄巧成拙,絞盡腦汁地幾經試驗,均無果而終。孩兒紅怎樣再誕生于世間呢?這只能是個謎了。
我們還可以一睹孩兒紅天資風采,也僅能在久負盛名的博物館里,如:英國大英博物館、維·阿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收藏館。再就是德化陶瓷博物館了。
德化尚存一處400年的古代龍窯,進入窯內,看到一位老窯工,他說昨天還在這里燒窯,難怪我感受到窯內依然有些溫度。我多想能和質樸的燒窯人一道,再看到孩兒紅出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