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是我國陶瓷生產的傳統方法。過去,凡圓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它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

在拉坯之前,需再以手工揉泥。主要目的是將泥料中殘余的氣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進一步均勻,以防止燒成過程中產生氣泡、變形或開裂。揉泥大約有兩種方式:一種類似揉面,泥形呈旋渦狀;另一種形似羊頭,俗稱“卷羊頭”。

把揉過的泥放在輪盤上,整理泥塊形狀。并用雙手把這塊泥給抱正,所為抱正就是泥和輪盤是同一個圓心,這個環節叫抱泥頭,泥頭正不正,決定了能不能拉成坯。





經過上述的準備工作后,可以開始拉坯了。拉坯過程中一定要穩,速度要適當,首先將泥團上部的中間部位扣出一個窩來,并上提把窩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窩里邊,右手放在窩外,兩手四指里外相對擠拉窩泥,向上邊或外邊擴展,使窩泥變薄成適當厚度的坯體,同時使坯體成為預定的各種形狀。


將拉好的坯體稍加修整,最后在坯體的底部下用一細線把坯體割下,即成毛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