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球瓶是人見人愛的傳統瓷器器型,有人愛其憨態可掬,有人愛其大器天成,在市場上,天球瓶向來便是寵兒。
天球瓶始燒于明永樂年間,起源于對西亞銅器造型的仿制,由于瓶子腹部狀似天球而被稱為天球瓶。在古代瓷器中,天球瓶是典型的官窯重器,其尺寸較大、器型大氣,而且燒制難度大。明代宣德年間天球瓶甚為流行,但未知何故其后卻停產,后至清代乾隆年間才重新恢復生產。



每個朝代的天球瓶器型都有不同的變化,如永樂官窯天球瓶頸短、肚渾圓,而雍正、乾隆時期的天球瓶頸部較長、腹部扁平。釉彩在不同年代也各有特點。永樂宣德的天球瓶多為青花,其中以海水龍紋為珍貴;到了雍正、乾隆年間,除了傳統的青花外,粉彩、五彩、青花釉里紅、單色釉等紛紛出現在天球瓶上,連珍稀的斗彩也被應用在其上,天球瓶的燒制由此步入鼎盛時期,呈現百花齊放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