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千年古瓷都,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組成區域,在漫長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全人類物質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8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把德化瓷器帶回意大利,珍藏于威尼斯市之馬可寶藏所。歷史上,歐洲人把德化瓷器稱為“馬可波羅瓷”。
千百年前熊熊的窯火已漸漸熄滅,而德化的三班鎮蔡徑村內,卻幸運地保存著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龍窯———月記窯,這是全國僅存為數不多的、仍在使用的柴燒古龍窯之一,它是中國瓷器傳統工藝的活標本。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千年古瓷都厚重、悠久的陶瓷文化,2011年9月中旬,我們中國瓷網一行四人,在德化著名陶瓷藝術家蘇杜村的帶領下,再次探訪了這座久負盛名的古窯。







扎堆的枯柴整齊地擺放在龍窯邊,數百年廢棄下來的窯具層層疊疊,以及那原始、簡陋的制瓷作坊,仿佛都在訴說著月記窯古老悠久的歷史……“洞上之月記窯,亦為德化負有盛名之瓷窯”。德化明清時期不但生產白釉瓷和青花瓷,而且生產五彩瓷。尤其是“月記窯”所燒制的青花瓷、五彩瓷最為精致,代表了德化青花藝術的最高水平,堪稱德化青花的“官窯”。




現在的古窯約半個月燒一次,主要燒一些陶罐、茶壺,但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燒制工藝。龍窯伏山勢而上,裝窯的工人要把生坯抬到不同高度的窯室,就連厚重的匣缽也是靠肩挑上去的,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這些工作。一位老窯工告訴我們,傳統的制瓷過程要漫長一些,僅每次裝窯就要用上四五天時間。點火時一條窯要燒24小時,燒窯時要12個人看火添柴,每四分鐘添一次柴,晝夜不停,別看燒的是木柴,窯內溫度最高可以達到1600℃以上,一窯燒下來是相當辛苦的。


當我們在古窯旁再次見到窯主時,大家不禁又談起2009年10月我們第一次到月記窯時的情景。那時的月記窯,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后,剛剛又重新煥發生機,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陶瓷藝術家聚集在這里,進行陶藝創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動。“中國瓷都德化-月記窯國際當代陶藝家柴燒研討會”也是在那時召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