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青瓷蜚聲中外,是中國瓷器史上一顆璀璨的“瓷國明珠”。徐朝興作為國家級青瓷傳承人,有著豐富的青瓷制作工藝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浙江龍泉,專訪了徐朝興,聽他講述與瓷器結緣的故事,并欣賞了其得意之作——梅子青釉《粉盒》。

梅子青釉《粉盒》 作者:徐朝興 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
記者:徐老師您好,您13歲的時候就師承李懷德老先生學習青瓷技藝,到現在將近60年的時間了,在整整一個甲子的時間里,您和青瓷的感情有什么樣的變化?
徐朝興:1956年,我13歲。當時,家里條件比較困難,我們當時是想學門技術有口飯吃就行了。1957年總理指示,要恢復中國五大民窯,我們浙江省成立了恢復龍泉青瓷委員會,我們龍泉市場成立仿古小組,從民間藝人選拔了五個人,在學徒當中選拔了三個學徒,成立這個仿古小組。通過一段時間,包括那一年恢復龍泉青瓷,有北京輕工業部的、上海研究所的、浙江大學的、中國美院,好多專家學者云集龍泉,那時候我們就知道,龍泉青瓷在歷史上有這么大的地位,當時我就想,因為選擇吃這碗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學好,當時粗略的印象是這樣的。

青釉《五管瓶》 作者:徐朝興 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
1979年第一屆陶瓷評比時,浙江有十大瓷廠,其中有杭州的、蕭山的、紹興的、余姚的、上虞的、寧波的,還有龍泉、衢州,在全國評比當中剃了光頭,一個三等獎都沒有。
再到1982年,第二次陶瓷評比時,我們省輕工廳著急了,我們浙江的陶瓷在全國沒有什么份額,連個三等獎都沒有,1981年底把我們的廠長、所長招到杭州去下命令:“你們在第二屆全國陶瓷評比,一定要為浙江爭氣,一定要拿上獎。”
當時我們從杭州會議出來,當時我當所長、黨支部書記,我回來搞布置。結果1982年光我們研究所在全國評比當中拿了七個獎回來。其中,我一件52公分的迎賓大掛盤,拿了一等獎,800多件作品里總分拿了第一名。
記者:專家們對這個作品的當時是如何評價的?怎么想到做這樣一個迎賓大掛盤的?
徐朝興:龍泉哥窯工藝,在龍泉是一大突破,稱為當代哥窯國寶。
當時我們查閱資料,70年代我看到一個青釉的掛盤,是玻璃柜子,我沒有量,目測一下是40公分,我們當時提出,要超越古人,要超歷史水平,一米三的大掛盤,50公分,叫迎賓大掛盤。我們設備比較簡陋,包括一些工藝上的問題我們也解決不了,當時我們就是經過反復實驗,經過幾十次失敗以后,終于這個五十公分迎賓大掛盤燒制成功了。
通過陶瓷評比,總分拿到第一名的時候,有個日本商人,他說,用一輛三菱的面包車來跟我換這個盤。當時我就講,這是我們國家的東西,哥窯是國寶,雖然那時候我們國家最窮,但也不能流到國外去,這件作品現在還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閣。
記者:您還有一個作品中美友好玲瓏燈,作為鄧小平訪美的時候的國禮,您是如何想到制作這個作品的?
徐朝興:那是1979年,正好中美建交,當時我是普通工人,還沒有給我這個能力,讓我去搞設計。因為我這個人比較勤奮好學,我就設想一下,是不是創作一個中美友好玲瓏燈,當時這個圖紙畫好以后就進行雕刻。
一燒出來以后,我們參加了浙江省創作評比,當時正好鄧小平要訪問美國,外交部為我們國家領導人訪美選個作品,因為我這個中美友好玲瓏燈,正好是這個題材,我這件東西在展覽會上就給外交部拿走了。現在這個中美友好玲瓏燈陳列在美國白宮。
記者:您退休之后就全新創作,有了眾多優秀的青瓷作品,比如哥弟混合三環瓶,為什么您說這個是您的成名作?
徐朝興:因為我受傳統的影響根基比較深一點,因為我們是從徒弟跟師傅學出來的。當時我們在想,怎么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這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
歷史上,哥窯就是哥窯,弟窯就是弟窯,當時我構想,是不是把哥窯和弟窯兩種不同的泥料,通過我們的手工技藝怎么把它結合在一起。

《哥弟混合三環瓶》 作者:徐朝興 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
哥弟混合三環瓶,是在90年代搞起來的。當時我們講,首先是要把這個形定好,形定好以后,研究哥弟怎么結合。當時我們這個是打破常規的,這種器形,當時是非常難做的。我們這個圓圈,是手工削出來的。包括上面的頸部,加兩個耳環,都是手工的。
當時這個形狀畫出來以后,我就很喜歡,現在好多青瓷愛好者,包括普通的百姓、消費者,都非常認可。都說徐大師你這件是經典之作,認為這個造型打破了青瓷圓形的常規,三環瓶,邊上兩個耳環,我取名哥弟混合三環瓶。
當時哥窯與弟窯這兩種不同怎么結合呢?我們哥窯是修塑性大,弟窯修塑性小。做的時候結合點往往會分家、裂掉。我進行調整配方,盡量把哥窯的修塑力和弟窯的保持一致,最后這個事情搞成功。這種哥弟混合文物出來,成就自然美,不是靠人工畫畫上去的。產生新的藝術效果。憑這件作品,我90年代評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所以,我說它是我的成名作。
記者: 當時作個這品是燒了多少次,多長時間才燒成功的?
徐朝興:前后大概三個多月。像搞造型,我們熟門熟路,配方要調整,如果太相近,兩個顏色太相近也不行。哥窯的顏色保持顏色不變,基本把這個修塑性降下來,這個我們想了好多腦筋。
記者: 除了哥弟窯混合燒制法是非常有名的技藝突破之外,您還有一個獨門絕技——跳刀。這個您是怎么做到的?
徐朝興:當時我們自己制作刀具,我自己在上面用不同的刀法去掌握。結果通過一兩年的,開始的時候跳刀我也跳得不好,因為剛開始學,經過一段時間摸索以后,基本上把這個跳刀的紋路掌握下來了。

跳刀這個工藝,首先做到要心靜,我每天五點鐘起床,因為我這里客人比較多,八點半以后,這個時間不是我的,我為什么選擇這個時間練,因為這個時間,睡了一晚上,精神狀態好一點,周邊環境比較安靜,能夠很投入做這個東西,因為這個跳刀還要憑著感覺去做的。人一定要達到一種境界,一點浮躁心都沒有,才能很投入做跳刀,跳刀的時候哪怕呼吸緊一點松一點都會有影響。比如現在可能講話講多了,心就靜不下來了,跳刀就可能跳不好。

《灰釉跳刀菱口碗》 作者:徐朝興 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我有一個作品,有幾萬刀在里面,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人家都不可思議。徐大師,這件東西,你要做多長時間,一個月要吧。我半個小時做出來。因為它一些技藝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要修煉的。有個年輕人,要學我這個跳刀,我把這個基本要領跟他講了以后,他可能很快就掌握起來,但是要跳得這么有規律,這個是要幾十年的修煉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