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呂成龍先生
Q: 此次展覽有哪些亮點?
A:這次我們能把這么多汝窯瓷器集中展示,可以說是難得一遇。2006年底至2007年初臺北故宮曾舉辦過“大觀——北宋汝窯特展”,當時只展出了48件套文物,包括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傳世完整北宋汝窯瓷器、窯址出土瓷片和窯具標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藏12至13世紀高麗青瓷以及臺北故宮藏清代仿汝釉瓷器等。我們這次展覽得到了大英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寶豐縣文物管理局、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共有135件展品(包括兩件資料)。另外,這次的展出品種要豐富得多,包括更為多樣的明清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汝釉瓷器,考古發(fā)掘品也更為豐富全面。



汝窯展廳
Q:怎么欣賞汝窯瓷器,汝窯瓷器好在哪兒?
A:汝、官、哥、定、鈞窯世稱“五大名窯”,汝窯居首,這是因為汝窯瓷器的釉色獨一無二,其它瓷窯都燒不出來。我們一般稱其為“淡天青色”。雖然嚴格說來每一件汝窯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樣,但基本都是趨向淡天青色,這是汝窯瓷器受到人們器重最關(guān)鍵的地方。汝窯最初燒造刻花青瓷,屬于耀州窯系。在它之前,陜西銅川耀州窯在五代到北宋初燒過類似天青釉的瓷器,汝窯瓷器的釉色可能受其影響。天青釉汝瓷是北宋徽宗時期供宮廷使用的高級青瓷,當時燒造青瓷的窯場很多,朝廷為什么會選中汝瓷,我們懷疑可能與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密切關(guān)系。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適中,不慍不火,內(nèi)斂,不張揚,在視覺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所以這次展覽的名稱就定為“清淡含蓄”。另外,道家以質(zhì)樸、樸素為美,這種釉色也適合道家在顏色上對美的捕捉。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樽
南宋人葉寘撰《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北宋時唐、鄧、耀州都燒造青瓷,但唯獨汝瓷的釉色被認為最理想。離寶豐縣清涼寺不算很遠的汝州市還有一個窯,名曰“張公巷窯”,也燒造青瓷,但其典型產(chǎn)品的釉色趨于豆青色,跟汝窯青瓷的釉色不太一樣,可能主要還是與所用原料不一樣有關(guān)。

張公巷窯青釉碗
天青釉汝瓷主要燒造于宋徽宗時期,徽宗皇帝對藝術(shù)特別精通,他本身就能寫會畫,又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適合他的審美趣味。文獻里說汝瓷被選作宮廷瓷,系“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認真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理由不能成立。“有芒”就是瓷器口邊沒有釉,但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燒造口邊沒有“芒”的瓷器,所以“棄定用汝”應(yīng)該不是這個原因,主要還是與徽宗皇帝的審美趣味有關(guān),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歡定州白瓷的顏色。后來,汝瓷釉色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認為最美的一種釉色,成為被模仿的楷模。明代宣德和清代雍正至道光,景德鎮(zhèn)御窯廠均曾仿燒汝釉瓷器,雖然不是百分百到位,但釉色也很美。

汝窯釉石榴尊
Q:汝窯瓷器有哪幾個特點?
A:汝窯瓷器最主要的幾個特點即: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芝麻支釘、冰裂紋。香灰色胎:指汝窯瓷器的胎色就像我們家里燒香時落下的香灰的顏色。

淡天青色釉:如前文所述,這種淡天青色釉非常難得,窯內(nèi)的位置、溫度和氣氛都會影響最終的釉色。雖然有一個標準,都想燒成那樣完美的釉色,但事實上卻不可能。燒窯太復(fù)雜,不同的窯位,溫度、氣氛不一樣,瓷器燒成后的釉色就會有變化。比如說,有的器物的蓋和器身分開燒成,二者釉色就明顯不一樣。

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熏爐 汝窯天青釉鴛鴦鈕熏爐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芝麻支釘:除了瓶、盞托等少數(shù)器類采用墊餅墊燒致使圈足底下無釉外,絕大部分器物采用的是“裹足支燒”,即器物底部滿釉,這樣就不可能用墊餅來墊了,否則,燒成后器物跟墊餅粘在一起就拿不下來了。因此,就采用小支釘支在底下的方式。支釘分兩種:一種是環(huán)形,上面帶支釘;另一種是餅形,上面帶支釘。支釘一般是三個或者是五個。燒完以后把支釘敲掉,就留下細小釘痕。支釘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狀,絕大部分都不是很圓,所以叫“芝麻掙釘”。

冰裂紋:汝窯瓷器釉面普遍有開片,片紋不一,最漂亮就是那種一層一層魚鱗狀的斜茬開片。汝瓷釉面開片的聲音非常好聽,我去年跟耿先生去汝州的時候,恰好趕上韓琴汝瓷廠一車剛出窯的汝窯瓷器,開片聲像風(fēng)鈴一樣清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片會不斷出現(xiàn),剛出窯時開的最厲害,因為窯內(nèi)的溫度較高,出窯后遇到常溫,溫差比較大。之后,瓷器在流傳過程中,遇到冷暖變化時,釉面仍會不斷開裂,只不過開得沒這么厲害了。據(jù)庫房老師傅說,在瓷器庫工作的時候,如果環(huán)境特別安靜,沒有雜音,偶爾會聽到“呲兒”一聲,那就是瓷器釉面的開裂聲。
Q:汝窯對后代的瓷器發(fā)展存在著什么樣的影響?
A: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有一位名叫徐兢的人奉宋徽宗之命出使高麗,回來寫了一本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談到在高麗的所見所聞,包括高麗青瓷。書中提到“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高麗人稱之為“翡色”。高麗青瓷模仿汝窯,造型和釉色都很接近。

清乾隆 仿汝釉雙系魚簍尊
宋代以后直至今日對汝窯瓷器多有仿制,而且仿品不能小覷,其中有不少精品。明代只有宣德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燒過汝釉瓷器,故宮博物現(xiàn)存兩三件,其他朝代沒有仿制。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都有仿燒,仿得最好的還是雍正、乾隆朝,釉質(zhì)雖沒達到與北宋汝窯瓷器完全一致,但也非常漂亮、優(yōu)雅。如雍正仿汝釉雙耳扁壺和乾隆仿汝釉雙系魚蔞尊等,都堪稱代表作。在宋代瓷器中,汝瓷最難模仿,很難達到百分之百,即使現(xiàn)在也做不到,只能說是接近。
Q:說說展覽里有趣的展品?
A:這件東西叫“火照”,這是測窯內(nèi)溫度的工具。古代燒窯沒有今天遠紅外測溫儀之類的工具,那么,如何知曉窯內(nèi)的火候呢?那就要借助于火照。燒窯之前,用胎泥做一些泥片,并排插在座上,上半截掛上釉,下半截不掛釉,胎和釉都跟燒制的瓷器一樣。燒窯時一起放到窯里,燒到一定程度,用鐵鉤子鉤出一個來看,看釉色是不是達到了要求?;鸷虿粔蚓屠^續(xù)燒。燒一段時間,再鉤出一個來看。如果看到“火照”的釉色達到了要求,說明火候已到,就可以慢慢歇火了。

汝窯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260℃左右,屬于半生燒,當時完全可以把溫度燒得更高,使之達到正燒。為什么不這樣做呢?因為只有將窯溫控制在1260℃左右,才能燒出這種“淡天青”釉色。這個“1260℃”是我們今天測試所得,當時人們不知道這個最恰當?shù)臏囟仁嵌嗌伲皇峭ㄟ^觀察“火照”來判斷是否已到火候。試驗表明,如果溫度再高的話,釉就變成青綠色了,必須在這個溫度才能燒出這種顏色。所以汝窯是一種“半生燒”。如果達到“正燒”,瓷化是更好,但釉色就變了。因此,汝瓷的微妙就在這里。如果用手指輕輕叩擊一件汝瓷,你會發(fā)現(xiàn)聽到的不是“當當”的聲因,而是一種發(fā)悶的聲音。

清人畫胤禛妃行樂圖軸

三足樽

水仙盆
仔細觀察清代宮廷畫家所繪《胤禛妃行樂圖軸》的畫面內(nèi)容,我們會看到博古架上放了兩件汝窯瓷器,包括右上角露了一部分的三足樽承盤,還有文獻上叫“貓食盆”的水仙盆。乾隆皇帝說“飼猧真不當”,就是說不應(yīng)該用來喂貓。北宋時它是養(yǎng)水仙的實用器,后來便作為藝術(shù)品陳設(shè)了,根本不舍得用。流傳下來的汝窯瓷器有一些在清代宮廷中會擺出來,但大多數(shù)還是存放在庫房里。這些瓷器,乾隆皇帝基本都上過手,他寫了近200首詠瓷詩,其中詠汝窯瓷器的有7首。如果他沒看,就不可能作出詩來。
Q:哪件器物可以稱為汝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A:這件洗雖然口沿磕掉一塊,但在汝窯研究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器物。1986年10月在西安市召開了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研究會年會,包括馮先銘、耿寶昌先生在內(nèi)的全國研究陶瓷的重要專家基本都參加了此次年會。在這次年會之前,研究會新發(fā)展了一批會員,其中河南的最多,包括寶豐、汝州的新會員。其中有一個叫王留現(xiàn)的人,就帶了這件東西到西安的年會去。那天早上開會之前,他把這件東西給參會的專家看,先給耿寶昌先生看,耿先生看后感覺和故宮博物院所藏汝窯瓷器很像,于是招呼其他人一起來看,說是“你們不是沒見過汝窯瓷器么,這兒有一件,快來看看”。馮先銘先生也看了。當時問王留現(xiàn)先生是在哪兒發(fā)現(xiàn)的這件器物,他說是在寶豐縣的清涼寺村周圍發(fā)現(xiàn)的。當時參會的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先生因有急事要提前離會返回上海,提著包剛要走,王留現(xiàn)先生看見了就說:“汪館長,我這有一件瓷器,想請您看看。”汪慶正先生在后來寫的文章中提到,當時看到這件瓷器時有一種“失重”的感覺,非常震驚。汪慶正先生回到上海后,馬上派上海博物館兩位研究陶瓷的女士范冬青、周麗麗,讓王留現(xiàn)先生帶著去了寶豐。在發(fā)現(xiàn)汝窯洗地點的周圍,采集了一些標本,包括瓷片和窯具共計四十多件。1987年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汝窯的發(fā)現(xiàn)》,由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出版,正式宣告汝窯遺址之謎的解開。1930年日本人曾去河南探尋過汝窯遺址,1950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也曾去寶豐縣清涼寺尋找汝窯遺址,但都沒能找到。有一件事很重要,1977年,故宮博物院為了解決所藏一件唐代魯山花瓷腰鼓的窯址問題,派馮先銘先生、葉喆民先生、李知宴先生、李輝柄先生四人坐火車去河南考察,到鄭州后,四個人分成兩撥,李輝柄和李知宴先生去了魯山縣,在段店村找到了燒花瓷腰鼓的窯址。馮先生和葉先生去了寶豐清涼寺村,馮先生在那里找到一塊汝窯洗殘片,胎質(zhì)、釉質(zhì)與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汝窯瓷器幾乎一樣。但由于只采集到一塊標本,因此就沒有寫文章講這個事情。后來,故宮博物院把這件標本提供給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科學(xué)檢測,將檢測數(shù)據(jù)與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提供給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一件汝窯洗完整器的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結(jié)果基本一致。
后來,王留現(xiàn)先生把這件汝窯洗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這次展覽,我們之所以一定要把這件器物借來展出,就是因為它對汝窯遺址之謎的最終揭開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Q:透露一下收藏保存的情況?
A:很多人關(guān)心兩岸故宮所藏汝窯瓷器的情況,經(jīng)常問哪邊的藏品更好?我認為,不能說哪邊好,哪邊不好,因為兩者互補,各有優(yōu)勢。如臺北故宮收藏的4件橢圓水仙盆、3件瓶、1件荷花式溫碗、1件橢圓形碟是故宮博物院所沒有,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足樽、三足樽承盤、撇口碗、鸚鵡形熏爐蓋鈕等則是臺北故宮所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