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煥——
定瓷薄如紙:盤碗最難燒
在克拉克舊藏宋代定瓷大碗上拍以后,五大名瓷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興趣。日前,當代定瓷大師的作品亮相嶺南會,而作為定瓷復燒“三劍客”(藺占獻、陳文增、和煥)之一的和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暢談了她與定瓷結緣的歷程,并就新老定瓷的鑒別和賞析,給出了專業的指導意見。
不甘半途而廢終復燒出孩兒枕
出生于河北曲陽縣的和煥,小時候并不知道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曾經出產過一個名揚世界的藝術物種——定瓷,她只是安安靜靜地醉心于畫畫。高中畢業后,和煥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潮來到了農村,直至1976年,因新建立的保定地區工藝美術定瓷廠招工,她得以進城學習陶藝。那時候,她才知道定瓷數百年前就以其素雅之美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乃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還向周恩來總理問及定窯的情況。
兩年后,廠里成立定瓷試制小組,正式開展定瓷復燒。因為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和煥成為了組員之一,負責造型、設計方面的研究,并于1979年夏,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的周淑蘭教授到定州博物館繪制定瓷紋樣。白天她在博物館里爭分奪秒地畫圖,晚上回到旅館又馬不停蹄地整理,每天都忙到深夜。
談起這段經歷,和煥卻謙遜地說:“造型、設計是有本可依的,多臨摹就是了。最不容易的是負責瓷土和釉料配方研制的藺占獻,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完全靠一次次的實驗和摸索。就是到了今天,顏料上的探索也沒有止境,在完成仿古瓷的基礎上要做進一步超越,使瓷質更細更白更潤。藝術上的難度,則在于如何達到宋代定瓷刻花那種行云流水的瀟灑感覺,后來是陳文增發明了三把刀具,問題才迎刃而解。”
正是這“三劍客”的刻苦攻關,1984年初,試制組挑選了一些作品參加在香港舉辦的“河北陶瓷展”,引起了轟動。香港各大媒體紛紛贊嘆:消失了800年的定瓷又重返人間。然而,定瓷廠的生產效益一直不佳,經常放假開不了工,也有不少工人被調走了。當時,縣婦聯正招干部,和煥有機會前去,家人也希望她做一份安穩又待遇不錯的工作。但心中已經裝滿定瓷造型和紋樣的她,不甘心就這樣半途而廢,最終,“三劍客”在離定窯遺址很近的山溝里,建起一個小小的定瓷廠,繼續進行復燒研究工作。這之后,和煥不僅看了大量專業書籍,還多次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地虛心向專家請教。
剔花之外開創雕花紋飾
曾被《國家人文歷史》雜志評為“九大鎮國之寶”之一的孩兒枕,正是定瓷最有名的代表作。古書上記載:“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仿制孩兒枕,也就成了和煥的追求。經過不斷地研究和燒制,1994年,在全國首屆茶與瓷文化展上,她創作的仿宋“孩兒枕”和石榴紋碗榮獲首屆中國茶與瓷文化展“仿古瓷科學與藝術一等獎”。到現在,孩兒枕仍然是廠里熱銷的“保留節目”。和煥告訴記者:“孩兒枕的燒成率比較低,30厘米長的器型,底座面積大,容易出現變形、開裂、崎嶇不平。所以,我們主要的工作是不斷改進配方,在燒制時設法墊底,使其燒制整體收縮均勻,減少變形。”
事實上,和煥最拿手的技術是剔花、雕花。剔花古代做得并不多,雕花更是她的創新——將現代浮雕的理念、技藝引入到定瓷紋飾中,使得紋飾效果比剔花更立體、更豐富,表現力更強。由于雕花是完全的自出機杼,所以工具也要自己設計。譬如制作斜面的刀具雕出花瓣,制作凹凸的刀具雕出葉脈,制作圓形的刀具讓花心凹下去周圍凸起來……創作時五六把刀具輪番上陣,一件通體雕花的大作品,往往需要摒心靜氣雕琢三天才能完工。
在別人看來,這恐怕是挺苦挺累的一件事,于和煥而言,則是真正的藝術享受。“創作期間,我會感到特別幸福,幾天沉浸其中,什么煩心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和煥還特別喜歡詩詞,在陶冶情操的同時,獲得設計思維上的開拓。因此,和煥的作品,無論是造型上的一旋一轉、裝飾上的一勾一勒,無不展示著自我的創作意識和個性風格。
對話
和煥
贗品的拉坯、刻花
多數做不到位
廣州日報:最近有一件克拉克舊藏的宋代定窯大碗拍出1.4億元,在您看來,這件作品好在哪?
和煥:實物我沒看到,但只要確定是宋代的定瓷真品,而且是大碗,那確實非常珍貴。宋代留下來的定瓷,器皿比較多,像瓶瓶罐罐之類的都好找一些,盤碗卻很少有完整器。為什么呢?因為定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之美譽,可見定瓷本身拉坯特別薄,盤碗又是大口、敞口的器型,很難燒,成品率非常低,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是這個樣子。
廣州日報:盡管如此,現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還是常常不及明清官窯瓷器,您認為原因在哪?
和煥:宋瓷是中國瓷器史上的高峰,其造型和紋飾簡潔、清麗、優雅,從美學角度來說,明清瓷器是走向了繁復和繁瑣。但宋瓷價位上難及明清官窯瓷器,關鍵可能還在于明清官窯瓷器的存世量比較大,便于進行炒作。同時,宋瓷中的定瓷,雖然現在也復燒了,但市場的覆蓋率還不大,接觸的人也比較少,影響了大家的接受度。
當然,明清時期,隨著新材料的運用,瓷器確實出現了新的風貌,像青花、五彩的流行,可能都比較適合今天大多數人的喜好。其實,人的興趣愛好也是在不斷調整變化中的,一旦大家看慣了五彩繽紛,有一天可能就會回頭尋找淡雅之美;而如果總是接觸素凈的藝術,某一天可能就想要欣賞點熱烈的作品。這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不必著急。
廣州日報:現在民間出土的定瓷不少,在您看來,應如何辨別是民用還是宮廷用瓷?
和煥:官窯燒制的定瓷都特別精美,紋飾上也不同。在官窯窯口出土的瓷片,所見多是龍鳳紋;而民窯出土的瓷器上,多是荷花或香草等紋飾,幾乎見不到龍鳳紋。宮廷用瓷和民用瓷器在釉料配方和燒制技術上也有不同,官窯瓷看起來要白得多。兩相比較,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廣州日報:現在高仿品也很多,又該如何甄別以新充舊的贗品?
和煥:真正的古瓷和今天以新充舊的仿品,并不難辨別。新燒制出來的瓷器,釉面往往比較光亮,經過歷朝歷代洗禮的古瓷,釉面上的那種光澤自然消失了,顯得柔和、內斂。即便一些贗品經過了做舊處理,釉面看起來也會不自然,無法展現古瓷那種溫潤之感。另外,古人很重視拉坯,現在的贗品多數拉坯、刻花都難以做到位。
定瓷白凈細膩適合做茶具
廣州日報:是不是定瓷在燒制上古今有不同?古代定窯多用柴為燃料?
和煥:在唐、五代時期,定窯用柴做燃料,后來基本上都用煤了,因為定窯窯口附近有很多煤礦。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們的窯口就用上了液化氣。液化氣比較干凈,容易控制燒成溫度,氧化程度比較好,因此成品率高,出來的瓷也白。但如果做仿古瓷,液化氣燒制出來的瓷器會缺點古樸的味道。不過,我們現在主要做創新瓷和日用瓷,所以基本用液化氣燒。以前的大窯都廢棄掉了,只保留了一個傳統的小窯口,用來燒制一些仿古瓷。
廣州日報:也有人談到,自從紫砂出現以后,瓷器做茶具就不太有優勢了。您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和煥:紫砂制作茶具的歷史很悠久,而且基本都是手工制作,很受藏家追捧,市場占有率比較大。定瓷燒成溫度高,看起來白凈、細膩、雅致,我覺得也挺適合做茶具的。1994年,我們的白瓷雕花文具與茶具還榮獲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成都博覽會金獎”。對北方人而言,他們喝茶不像南方人那么斯文,喜歡大口喝茶,用瓷器來做茶杯茶缸,仍然有廣闊的需求。當然,市場也需要引導。此前我們做的都是大茶壺、大茶碗,現在也嘗試向小的功夫茶具轉向、推進。我們還做了一些手拉坯的小茶盞,加上一些內斂的刻花、剔花裝飾,很有手工味道,很耐看。
廣州日報:雖然宋瓷在國內的接受度沒有明清官窯瓷器高,但在海外頗受藏家歡迎,今天復燒的定瓷,是否也打開了海外市場?
和煥:現在我們主要還是做內銷。因為定瓷的發展速度不是很快,尚需假以時日,才能走出國門。
大家簡介
和煥,1957年生于河北曲陽縣。2006年,她被中國古陶瓷學會及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聯合授予“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特殊貢獻獎”;2010年,入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1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多年來,和煥的作品相繼榮獲“日內瓦國際專利技術成果金獎”、“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中國五大名窯名瓷展金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等。其專著有《和煥定瓷作品精選》、《定窯裝飾紋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