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炳欽教授作品《春滿廬山》

何炳欽教授作品《廬山秋韻》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將至花甲之年。從五歲迷上繪畫開始,便與畫筆相依相伴,不離不棄50多年,真可謂“丹青不知老將至”。
幼時喜好涂鴉,自負又淘氣的我常常將教室的黑板涂滿,把家里的墻壁畫遍,書本課桌更是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為此,我沒少受到父母的訓斥。“文革”時期,我家受到沖擊,窘迫的家境使一直反對我涂涂畫畫的父親改變了觀念,他說:“在景德鎮有繪畫專長,將來學門繪瓷手藝應是衣食無憂的。”于是,在學校所謂“停課鬧革命”的三年中,我大多時間都用于學畫練字,但由于無師指導,進步甚微。

何炳欽教授作品《廬山別墅之一》

何炳欽教授作品《廬山別墅之三》
1969年,我小學畢業,被分配到一所名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中學念書。名曰“讀書”,實際上,數百畝茶田果園成了我們的教室,日復一日的春采秋耕代替了上課學習。這時,由于我會畫刊頭和寫美術字,被學校指定為宣傳員,負責一周一次的黑板報編繪。這樣,我不僅免去了不少勞動之苦,也有機會常到學校老師的圖書室看看書。感謝幸運之神對我的眷顧,使我有幸接觸到一批景德鎮陶瓷學院被撤銷后散落到我校的繪畫書籍,其中一本是我最喜愛的水彩畫集,里面收集了肖淑芳、李劍晨、張充仁、吳冠中、哈定等藝術大家的水彩畫作品。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有空就去圖書室臨摹。老師見我如此癡迷,便讓我偷偷把書借回家。于是,這本畫冊就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一邊臨摹,一邊試著敲開藝術殿堂之門。
1977年至1982年,丹青伴我實現了人生大轉折。我有幸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順利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陶瓷藝術設計。畢業后留校任教期間,我尋師訪友,寫生研究,創作積累了百余幅水彩畫作品。其中,作品《黟山煙云》《鄱湖纖歌》《石鐘山晨曦》等入選全省美展并在華東地區巡展,《木芙蓉》也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水彩畫》刊物上發表。在改革開放之初,能得到省級乃至國家權威性刊物的認可,無疑是對我最大的鞭策和最高的褒揚。

何炳欽教授作品《廬山別墅之四》

何炳欽教授作品《廬山牯嶺秋色》
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教學的需要和對現代陶藝的極大興趣,我逐漸減少水彩畫的寫生創作。但我始終無法割舍對水彩畫的熱愛,每每閑暇之余,常會翻翻水彩刊物,聽聽有關動態。與此同時,還常打開自己的水彩作品看看,回顧為之努力的丹青之路。
2008年,我將多年積累的數十幅水彩畫結集,出版了《何炳欽水彩畫集》。2010年,我的水彩畫作品《雨潤如花開》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F我應《搞藝術》叢書之約,挑選出幾幅近期廬山寫生和水彩畫作品呈上,這是我對大自然的一片真誠,更是我丹心追隨丹青的寫照。

本文作者何炳欽教授
何炳欽,1955年生,江西婺源人。1982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委會委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藝術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西省第七屆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化藝術學科帶頭人,江西省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1年,中央電視臺10套《人物》欄目,專題介紹何炳欽陶瓷藝術;2004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配合景德鎮建鎮千年,專題介紹何炳欽在陶瓷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