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景德鎮市雕塑瓷廠制作完成了大型群雕《水滸108將》,當時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波瀾。36年過去了,為探尋這段對景德鎮陶瓷,特別是雕塑瓷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深入挖掘設計、創作、生產、加工背后的故事,我們采訪了當年直接參與該項工作并擔任設計總指導之一的李恭坤。
李恭坤,1940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早年就讀于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后更名景德鎮陶瓷學院),1958年畢業后分配在雕塑瓷廠,曾任廠美研所所長、副總工藝美術師。
20世紀80年代初,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各大電視臺高密度地熱播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于是全國掀起了一股“水滸熱”。
李恭坤說:“1982年初,也就是這年的春節前后,我們雕塑瓷廠的領導和技藝人員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傳承創新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提高瓷雕的創新水平。經過大家的思想交流和創作靈感上的碰撞,于是萌發了創作大型群雕《水滸108將》。”
景德鎮瓷雕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陳朝。據《江西通史》載:公元583年,景德鎮為陳國京城建康(南京)燒制過大型雕塑品“陶礎”,作為營建宮殿的柱腳,但沒有成功。據《南窯筆記》記載:景德鎮還曾為后來的隋朝制作過“獅象大獸”二座。
元代以后至清中期,景德鎮的瓷雕隨著整個瓷業的發展也得到有力的發展,這時期出現了《影青觀音》《青花釉里紅鏤雕花紋大罐》《瓷枕》《五子羅漢》《五彩鐘馗瓷雕像》等瓷雕作品。
清末至民國一批瓷雕藝人先后創制了《送子觀音》《龍舟》《塔》《孫中山》等著名瓷雕作品。這期間,景德鎮地區還涌現了一批像游澤長(游長子)、徐順元、曾龍升、蔡壽生、楊海生、楊秦川和蔡金臺等一批瓷雕藝術家。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分散在民間的瓷雕藝人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后成立工藝美術瓷廠(雕塑瓷廠)。景德鎮的瓷雕事業出現蓬勃向上的美好景象,不同時期都有精品佳作問世。代表作品有《井岡山》《劉胡蘭》《雷鋒》《采茶舞》《鋒從磨礪出》《披紗少女》等。
歷史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熱潮席卷全國。景德鎮的雕塑瓷如何迎合改革開放繼承創新,作為景德鎮地區乃至全國有名的雕塑瓷廠面臨著許多思考:雕塑瓷廠歷來是以生產“三老”(觀音、羅漢、三星)等傳統品種為主。“五五”時期和文革時期,雖有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題材產品,但在形式的創新上顯得落后,尤其是在大型群雕創作方面也是空白,而文學作品《水滸傳》提供了很好的內容和題材,用群雕的形式來再現文學作品中的108個人物不失為創新之舉。
“1982年春節過后,我們就開始這項工作。廠部抽調了設計創作、成型生產、彩繪加工人員60人組成了專門的生產制作指揮部。廠長、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李恭坤說。
李恭坤回憶,參與設計創作的人員30人,其中有老一輩瓷雕藝術家,也有中青年瓷雕新秀。既有傳統型的老藝人,也有普通院校的畢業生。代表性人物有曾山東、何水根、蔡敬標、劉祖然、朱生明、張正海、熊鋼如、劉遠長、聶樂春、李恭坤等。其中曾山東創作了宋江,何水根創作了吳用、蔡敬標創作了林沖、朱生明創作了盧俊義、劉遠長創作了李逵等《水滸傳》中最具代表性人物形象。蔡敬標一人創作了9將,何水根創作6將,曾山東、劉遠長、朱生明分別創作了5將。

宋江
參與成型的計有20名工人,其中有的人既創作又成型,如蔡敬標、朱生明等;參與彩繪加工的有22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劉春根、葉明凱、涂大堂、陳培火、胡國華、李金水、孫金木、劉菊榮、涂世怡、周海生、方旺生、許華珍、羅忠英等。
李恭坤說,創制《水滸108將》是瓷雕史上史無前例的工作,制作過程中突破了三關:
一是設計創作關:108將人物形象前人從來沒有生產過,也沒有主體形象的比照物。創作人員都只有從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描述中,從有關畫片、小人書中,相關畫冊中,進行綜合對比,進行再創作。創作人員首先提出由自己創作的小泥稿,放在一起由廠領導和技術人員進行審核,通過后再進行定稿放樣。樣品出來后,由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和工人代表三結合的鑒定小組進行集體鑒定。之后,還由曾山東、何水根、蔡敬標、劉遠長等技術總指導作進一步修正。然后分期分批翻模種,做模型,再投入成型生產。采用的是印坯成型,印好主件,再個別配零件(刀、劍等)。

《水滸108將》瓷雕人物
二是泥料關:由于制品高度都達到50公分,屬于雕塑大件范圍,故所用泥巴不能用一般的泥巴,必須要淘洗專用的大件泥巴,這樣才不致于坯胎發裂。
三是彩繪關:瓷雕釉上彩繪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物個性化,也正是這樣就增加了彩繪的難度。但是由于彩繪人員細心琢磨,認真操作,一絲不茍,108將各個人物的形貌特點都猶如小說中描寫的一般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1982年雕塑瓷廠關于開展“《全套水滸人物瓷雕》創作百花獎”活動的通知
經過近五個月的奮戰,加班加點,景德鎮瓷雕史上偉大工程《水滸108將》大型群雕終于問世。制作過程中,先后有20多道工序,近百名技藝人員和生產工人參與其中。分別利用了圓雕、捏雕、鏤雕和浮雕等多種雕塑工藝,用重工粉彩進行彩繪。《水滸108將》大型群雕的成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的一次大檢閱,是一張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手工藝者團結協作的完美答卷,是景德鎮陶瓷文化魅力的一次盡情展示。
今天,我們追尋這段歷史,為的是更好地傳承創新景德鎮瓷雕技藝,弘揚景德鎮陶瓷文化。李恭坤也寄語:希望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重視傳統雕塑事業。目前健在的老一批瓷雕藝人已不多,傳統瓷雕技藝人員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時期,大力培育新一代傳統瓷雕人才刻不容緩。同時,他希望建一座瓷雕博物館,博物館既要展陳瓷雕作品,更要敘述瓷雕歷史,記錄對瓷雕事業做出過貢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