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瓷,大多數(shù)人首先會想到“景德鎮(zhèn)”。其實,作為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窯如今也被人所熟知。而傳承了千余年的澄城縣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在2006年已被文化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澄城堯頭窯歷史悠久,揚名一方,是渭北黃河支流第一窯,堪稱我國陶瓷藝術(shù)的瑰寶,窯場問世,規(guī)模宏大,傳說神奇,佳話連篇;窯貨古色古香,樸實可愛,絕妙無比,價值頗高;古往今來,朝朝代代,庶民百姓,使著用著,擺著放著,收藏著澄城堯頭窯的產(chǎn)品,價值遠甚于贊賞之美,真是名不虛傳。它不僅是陶瓷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從原始社會到漢唐盛世,中華民族所有的東西都凝聚在了澄城堯頭窯。
澄城堯頭陶瓷主要產(chǎn)于距縣城西南10公里的堯頭鎮(zhèn)堯頭村。據(jù)《澄城縣地名志》考證:堯頭鎮(zhèn)古稱“窯頭”,因瓷窯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堯”與“窯”的發(fā)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堯”這個優(yōu)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澄城堯頭窯的可貴之處在于民間需用什么就燒制什么,老祖先留下什么就延續(xù)著什么,不受任何達官貴人的意志影響,因此種類繁多的器型,大小不同的規(guī)格,豐富多彩的紋飾獨樹一幟。它以典雅樸實和遒勁雄渾的風格,反映出歷史的原貌和時代氣息,博得眾人的喜愛。因而它的制瓷技藝才得到長期的傳播而生生不息,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在黃河流域的西北地區(qū)東部遺存著大量的澄城堯頭窯的器皿和器具,祖祖輩輩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李朱瞞,澄城堯頭人,1932年12月出生,師從祖父李錄生,父親李屯娃學習陶瓷制作技藝,主要制作黑碗、油燈、油罐、油圪塔、小酒沆。1985年所制作的部分產(chǎn)品銷往法國,1987年塔制作的小罐、油圪塔等器皿隨陜西民間藝術(shù)展在深圳展出。

李朱瞞所在的澄城縣堯頭村古陶瓷窯群,2006年6月,以被命名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