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有著悠久的制瓷業的發展史和深厚博大的瓷文化,而鋦瓷是伴隨著中國瓷器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是中國瓷文化的一部分,世人所知的“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這句歇后語就是從鋦瓷這一行當里出來的。




鋦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鋦釘嵌住抓牢,使其恢復原樣,即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
明代時期的意大利教士利瑪竇在《中國見聞扎記》中對瓷器修補有這樣的記載;鋦補修復后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開裂,而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鋦瓷技藝相傳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瓷藝人鋦瓷的情景。鋦瓷技藝由宋代流傳到民國時期,流傳了上千年,然后逐漸消失了,鋦瓷技藝瀕臨失傳。
現今許多博物館收藏著“補釘”瓷,即所謂的“鋦瓷”。昔日,民風樸素,以節儉為傳統美德的時代,若是餐具出現裂痕不忍丟棄,或不慎打破傳家之寶,或有紀念性的陶瓷器,請補瓷匠補瓷。如此完成的稱“鋦瓷”,據說鋦瓷滴水不漏。由于現代化制瓷業的快速發展,加工生產的產量超過使用量,而且物美價廉,瓷器壞了,扔了,再買新的,不會花高價去鋦補修復,使得民間普通的鋦活手藝無活可做,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鋦碗匠先用繩子固定碎片,再在接痕兩側的鉆眼部位,抵緊鉆桿,來回拉動小弓,然后將鋦釘嵌進釘眼,仔細錘實敲緊,最后涂上糯米漿和骨膠。價格依據鋦釘的材質、大小而定,黃銅的比鐵的貴,大的比小的貴。由于鋦釘是從器物的外壁嵌進去的,同時又不穿透內壁,所以碗內不見釘痕,盛湯盛水不漏。
其實在過去,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了,鋦瓷本身成了一種裝飾。明清時代,有些人開始把品相完好的紫砂壺特意裝上豆子,再倒入水撐裂,請鋦匠鋦好,有時還要鋦出特定的圖案來,以此來把玩和炫耀。明末時的周伯高就是這樣的人,他在《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中說:“供春、大彬諸名壺,價高不易辨。予但別其真,而旁搜殘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悅。”看來,玩殘壺的人自古就有。當你把一把新鋦的紫砂壺,養到鋦子和茶壺融為一體的時候,看到壺上的鋦子成為壺本身一部分的時候,那時的鋦釘給紫砂壺所平添的幾分古樸,就別有一番韻味。




現代鋦瓷藝術
臺灣的藝術家陳高登,傳承知物、用物、愛人敬天的惜物哲學,將傳統鋦瓷修補術用于現代器物修補,創造融合當代生活美學的作品,再現鋦瓷藝術之美,或許也是瓷器設計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