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仿鼓壺中的顧景舟。
汪寅仙是朱可心的徒弟。但顧景舟待她,一樣視如弟子。她這樣回憶道: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與顧輔導家同住在毛家大院,我住在他家樓上,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他家門口。雖然我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但他對我很關心,有時叫我們幾個小姐妹到他家里,給我們看民國前的老壺,教我們怎樣賞析。有時,還給我們講解怎樣用幾何三角原理制圖。由于我文化淺,當時只讀到小學畢業,他還給我講解古文。讓我懂得,做壺光靠技藝是不夠的,茶壺要有文氣,藝人首先要有文化修養。后來,我想仿制清代楊鳳年的名作‘風卷葵’,他很支持,不但給了我尺寸,還幫我配泥料,在關鍵性的技藝上指點我。這把壺做出后,很成功;被外交部定為鄧小平出訪的國禮。顧輔導還教我做過‘牛蓋蓮子壺’和‘供春壺’,至今,我手頭還珍藏著他幫我做的供春壺工具,那工具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徐秀棠當時跟任淦庭學習陶刻。顧景舟要求他背唐詩和《古文觀止》。送他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木刻閣帖版本。他自己,有時會把一本古籍帶在身邊,高興起來,隨意翻到一頁,對身邊的徒弟說,你隨便讀一句,我可以一直背下去。徒弟接過書,想找一段比較艱深的內容,找了半天,干脆讓他背最后一頁,顧景舟一口氣背誦完畢,說,別說最后一頁,就是版權頁上的內容,我也能記住。
然后,他留給徒弟們一句話:
“跟我的人,無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藝。”

顧景舟早期創作云紋三足鼎壺
云紋三足鼎壺,戳印連續回紋。加如意形矮三足,裝飾圓肩線,線下貼云頭如意紋,壺紐為寶珠式理如意筋紋,是顧景舟作品中較華美的一件。

1983年顧景舟 鷓鴣提梁壺
底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坐數壺,以寄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攝影/黃怡嘉

1989年顧景舟 矮僧帽壺
矮僧帽壺調砂紫泥制成。六方形蓋,口蓋任意調動,均準縫。

顧景舟 玉璧蓋提梁壺
攝影/黃怡嘉

顧景舟 供春壺私人收藏

乳鼎壺
20世紀80年代徐徐代作。蓋印:顧景舟
徐徐為工藝大師徐秀棠之女,1982年起師從顧景舟學習傳統紫砂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