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胳膊將壺坯抵在胸前,右手一把竹刀修整,一切都是那么嫻熟、輕巧,沒多久,一個精致的紫砂茶壺就完成了。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陶都宜興姑娘蔡春英的陶藝表演,激起中外游客濃厚興趣。
“真不容易,單憑一只手能做出這么精美的紫砂壺!”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力量。游客們邊欣賞,邊發出聲聲贊嘆。
一分收獲,蔡春英付出的卻不只是一分磨礪。20歲,花樣年紀,蔡春英卻跌入了人生谷底,一場意外事故,使她失去了左手掌。“整整半年,我不出門,不說話。”等終于想通了,她便嘗試用一只手做家務,后來又獨立經營起一家小店,灰暗的生活開始有了些許亮色。
1993年,宜興市殘聯愛德培訓學校成立,蔡春英的人生軌跡由此改變。“我從小對陶藝感興趣,當時一聽到學校專門為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立馬就報了陶藝班。”這一年,蔡春英21歲。
制陶是一門復雜而又精巧的技藝,做一把茶壺,通常有100多道工序。只有一只手,蔡春英一上來就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打泥片時,一般是左手拎泥片,右手打搭子。我沒有左手,急得整夜睡不著”。左思右想后,她嘗試用左胳膊把泥坯夾在胸口打磨。無數次練習,雖然胳膊抵不上手掌靈活,但總算派上了用場。
然而,能打泥只是開了個頭,對蔡春英來說,制陶路上每一步都異常困難。拍身筒時要把泥條拍成需要的壺高和寬度,冬天左胳膊放在濕冷的泥筒內,鉆心的疼,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把茶壺摔碎,半天的心血頃刻間化為烏有。著急、難過后,蔡春英頑強地選擇了堅持。
2005年7月,蔡春英的堅持換來了第一份令她終生難忘的榮譽。在全省殘疾人技能大賽上,她用三個多小時制作的梅花樁杯一舉奪冠。
“那次比賽真正改變了我的人生,正常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告別了自卑,蔡春英對制陶技藝更加精益求精,知名度也越來越高。2007年,憑借一把《踏雪尋梅》,她榮膺第三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江蘇賽區選拔賽第一名。
時光荏苒,走過近20年單手制陶之路,38歲的蔡春英如今聲名鵲起。她開了個陶藝工作室,全國各地以及港臺地區的客戶都找上門來買壺,最高的一把壺賣了6000元。野百合也會有春天,蔡春英對記者說,“只要往前看,只要肯努力,終究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