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裴石民為宜興名士儲南強收藏的“供春壺”配蓋,并由同為宜興名士的潘稚亮鐫銘題記。題記為“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后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未能。重為制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1924年,裴石民又為儲南強收藏的“圣思桃杯”配制托盤成功。這兩件作品在紫砂史上都有比較重要的歷史意義。
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百業蕭條,裴石民在這個階段干脆閉門簡出,潛心創作。很多代表他藝術風格和藝術高度的經典作品都出自這個階段,如“松段壺”、“南瓜壺”、“荷葉壺”等,以及“田螺水盂”系列、“螃蟹荷葉盤”、“十件果品”系列等像生類紫砂文玩作品。這個時期也無生意可言,裴石民以平淡的心境自創自樂,作品求新、求變、求精、求妙,反而在這個階段技藝功力日臻精絕。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裴石民、朱可心等一批紫砂名手積極出來參與紫砂行業恢復生產。1955年春,裴石民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專門負責從事各類紫砂器的設計工作,并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大藝人”之一 。在這個時期,裴石民藝術造詣真正進入了他的鼎盛時期,“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等傳世經典名作都是在這個階段相繼問世。
裴石民從藝一生,從上世紀20年代起以“鳴遠第二”享有盛名,而后數十年的藝術創作中師古不泥,求新求精,給紫砂后人以啟迪。作為著名“紫砂七大藝人”之一,他為紫砂藝術的傳承和新中國的紫砂行業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裴石民(1892-1976)
原名裴云慶,又名裴德銘。宜興蜀山人。1907年拜江案卿為師。20世紀20年代之后享“鳴遠第二”之名,裴德銘改名裴石民。1955年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大藝人”之一 。有代表各時期的如“松段壺”、“南瓜壺”、“荷葉壺”、 “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等經典名作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