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曼倫 吳震
她性格爽直,偏愛竹子的高潔氣質;她做的竹器形態逼真,氣度挺拔;他大度包容,尤喜光器的簡約大方;他設計的紫砂線條流暢,意蘊深遠。他們是50多年共同走過的兩口子,在宜興,他們的紫砂陶藝每每被人稱道,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稱他們“既是當代紫砂繼承與發展中的見證人,也是砂藝中堅的杰出者”。
壺藝大家的龍馬精神
謝曼倫是紫砂花塑器泰斗朱可心的得意弟子。她進入宜興紫砂廠的時候剛17歲,朱可心在藝德方面、做人方面的嚴謹態度從一開始就影響著她,而且蔣蓉和顧景舟也經常會對謝曼倫進行專門的輔導,她的藝術功底因此扎實而廣博。在同一批入廠的學員當中,謝曼倫屬于肯鉆研,而且心靈手巧的一類,她總是跳級,當別人還在做二年級的活兒時,她已“翻手”去做三年級的活兒了。在朱可心身邊待了一年零十一個月后,表現優異的謝曼倫到紫砂九廠做了小輔導。
吳震比謝曼倫大兩歲,剛入廠的時候在吳云根身邊學藝,后來因為表現特別優秀,被廠里選派到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工藝美術專修科學習3年,回廠后被分配到紫砂廠研究所工作,在當代紫砂壺藝泰斗顧景舟門下學藝。在這一時期,顧景舟的壺藝風格對吳震的學院派設計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61年,經人介紹,謝曼倫與吳震認識并開始交往。謝曼倫生肖為馬,大謝曼倫兩歲的吳震屬相是龍,當地俗語有“龍和馬一朵花”之說。其實,用成語“龍馬精神”來形容他們的最終結合也非常貼切,正是他們的結合,使二人在紫砂藝術道路上能夠互相探討,更進一步;也為紫砂藝術史上留下了風格獨特的藝術語言。
來自生活的紫砂藝術
謝曼倫與師傅朱可心一樣,主要作品是花塑器,在花塑器當中,她又尤其喜歡以竹為題材的作品創作和制作。這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系,被人稱為有男兒氣魄的謝曼倫坦言自己喜歡挺拔、剛勁的竹子,不喜歡纏綿的個性。
花塑器與光素器最大的不同在于,花塑器有著與生俱來的“仿生”特性。肖形狀物、形態逼真,是每一件花塑器最基本的要求。而謝曼倫卻認為,要做好一件花塑器,不光是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比如松、竹、梅就不光是把功力體現在花瓣、梅樁的形態逼真上,還要把那種高潔的氣質體現出來。
為了把作品做得活靈活現,謝曼倫經常去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不同形態,等到下手做壺的時候,英姿颯爽的竹姿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到了作品當中。古人用“胸有成竹”來形容文同畫竹,謝曼倫做竹器也一樣做到了“胸有成竹”。
因為花塑器象形自然生態,許多題材都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來,所以謝曼倫對于生活總保持著一雙善于觀察和發現的眼睛。她的代表作“大桑寶”壺就是原汁原味生活的再現。桑葉的筋紋線條、蠶寶寶的每個動態都似“活”的一樣,這就是她認真細致地觀察、日積月累地積淀收獲的成果。
源于自然,來于生活,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是謝曼倫作品的最大風格。她集大家之精髓,又具鮮明的個性,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主題。
藝術爭鳴的和諧統一
與謝曼倫的作品來自生活略有不同的是,吳震的設計風格是非常典型的學院派,而且,吳震喜歡光素器更多一些。因此,在這兩口子中間經常會發生關于藝術的“爭鳴”。當“藝術的爭鳴”出現后怎么辦?謝曼倫表示“誰有道理就聽誰的”。與此同時,兩口子也發現,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論與統一的過程當中,他們的作品風格也越來越成熟。
“合璧如意”壺就是融合了謝曼倫和吳震藝術精華的作品。這款作品由吳震設計,謝曼倫手制。這是一款脫離了一般器型范疇的作品,線條簡潔凝練,富有張力,紋飾莊重有力,韻味無窮。這款作品被收入《謝曼倫吳震陶藝作品集》,作品集首發時,邀蘇州市文化局并率蘇州書畫界一批大家前來助興。蘇州市文化局原局長周文祥為此壺題詞“珠聯璧合 比翼齊飛”,故作品以合璧如意為名。
50多年來,像這樣兩人合作的作品不勝枚舉,二人的作品風格也以構思新穎、優雅完美、穩重純樸、嚴謹周正而著稱。他們正是在不斷的爭論與統一當中,逐漸地進入了“你中有我”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