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瑛,女,紫砂陶藝家。綠寶石藝術陶瓷館簽約的著名陶瓷藝術家。1980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 1986年進修于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造型設計專業。作品多次在各類展覽中獲獎,并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深受紫砂壺藝愛好者的青睞。
1980年,魯瑛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的一次公開招聘中,順利地進入了紫砂這個行業。年輕的魯瑛聰慧靈巧,悟性很高,進入紫砂廠不久,就熟練掌握了各項基礎技能。后又經過高級工藝師劉建平師傅的悉心指導,逐漸打實了基礎,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增進了制壺技藝。1986年,魯瑛進入中央工藝美院進修陶瓷造型設計專業,在追求制壺技藝的精進之外,逐漸致力于紫砂壺造型藝術的研究和探索。
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紫砂之路,魯瑛以純手工的制作方式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其作品古樸典雅,重氣求精,圓器圓珠玉潤;筋紋勁力彰顯;更以方器見長,造型剛勁挺拔,功力深厚。尤其在紫砂壺造型的設計上見解獨到,能在傳統壺型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使其展現新意,而又不失傳統壺藝的精髓。魯瑛的《四方石瓢壺》就是這樣一件作品。顧名思義,《四方石瓢》與傳統石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件方貨作品。壺身上窄下寬的基本造型不脫離傳統石瓢的精髓,但以方形壺面來制作,似梯形,由上而下收于底部而又顯曲度,四面相交處則以折角來處理,增加了壺型的立體感和觀賞性;嘴、把、紐均以周正挺括的方條體來搭配壺身;口蓋也為方形,并在蓋面上壘一層方包,增加了層次感。整個壺型設計新穎,棱角分明,英氣逼人,讓人眼前一亮,實乃石瓢壺中的精品之作。
除了在傳統造型基礎上的創新,魯瑛還有自己全新的紫砂壺設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她的《菊頂壺》了。此壺以菊為主題,展示一種盛菊怒放的美。壺身造型由下至上似一朵菊花綻放,壺面和壺蓋上浮雕菊花紋與主題呼應;頂上壺紐塑為筋紋型小圓球,象征菊花的花蕾;壺把做成菊花的莖,莖上長出嫩葉,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壺嘴造型厚實,根部略寬,與豐滿的壺身協調搭配,且出水力足,強調了實用功能。壺身底部突然收緊,形成圈足,支撐整朵“菊花”,使整把壺頓顯輕盈之感,實乃獨具匠心的點睛之筆。
魯瑛的在壺藝創作上博采眾長,這不僅體現在她對傳統壺藝的研究上,還體現在他對客戶的重視上。魯瑛的紫砂壺作品主要被一些玩壺愛好者所收藏,他們之間經常保持著聯系,這些玩壺愛好者在作品的造型外觀上時常會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些玩家通常精于茶道,在作品的實際使用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對魯瑛有幫助的意見和建議。魯瑛對這些意見和建議常常會仔細揣摸和實踐,看看在作品的實際制作中是否可行,并對此類作品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者在下一個作品中表現出來。魯瑛有一把作品叫《寬口石瓢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有一位收藏家,他平時很喜歡喝普洱和鐵觀音之類的茶,同時他對魯瑛的傳統石瓢壺又很有興趣,于是他向魯瑛提出可不可以將傳統石瓢壺的口放大,使其更適合沖泡普洱和鐵觀音?魯瑛慎重考慮了這位藏家的建議,在傳統石瓢壺式上進行了多次嘗試,反復修改,終于創制了這把《寬口石瓢》。這件作品放矮了傳統石瓢的壺身,把壺口加大,給人感覺像是把傳統石瓢從肩部攔肩截斷,然后相應調整嘴、把等各部件的比例,使其協調而不顯突兀,整件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從事紫砂行業幾十年,紫砂創作已經融入了魯瑛的生活,不斷進取的壺藝追求成為了魯瑛生命的動力。對于魯瑛來說,如果有一件作品完成,自己覺得很滿意,那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如果能得到紫砂愛好者的認同和喜歡,那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