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蘇鎮江,出生于宜興川埠鄉一個貧寒家庭,13歲在本村金阿壽家學習制壺技藝,滿師后,先幫富戶趙乾泰做小伙計,后做客師制胚。他的朱泥小壺與眾不同,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很快為他贏得聲譽。起初是“福記”老板陳福壽請他做水平壺,蓋“福記”印章,后來客商徑自趕來請他做水平小壺。上海鐵畫軒也慕名前來定制水平壺,并包銷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揚大上海。
王寅春在1935年應上海古董商壟懷希之邀,去滬上專事紫砂仿古產品,成功地仿制了時大彬、徐友權、陳子珪、陳鳴遠的作品。王寅春仿制的作品飽滿生動,幾無挑剔。
王寅春對紫砂陶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34年東洋生意興起,日本人向吳德盛公司訂購了300只小花盆,吳德盛公司把此任務交給了王寅春。他敏思苦想,率先做成了紫砂擋胚模型,開始了宜興紫砂陶生產使用模具的先河,這也是紫砂工藝史的重大革新之一。王寅春同時還為銷往泰國的產品,趕制過一批茶壺,有洋桶、線圓等。
1955年1月,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56屆的技術輔導員,為政府聘請的七大因人之一。多次承制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閣和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為人忠厚,樸實而謙遜,行動穩重。兩手雖粗,但特別靈巧,雖不識字,但極有經營頭腦。其作品線條挺括清晰,口蓋嚴絲合縫,既繼承傳統又能突破創新,有強烈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