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雙平(左一)和紫砂壺大師汪寅仙(右一)等在四海壺具博物館新館落成典禮上。

趙本山先生與許四海
前不久,我陪同趙本山先生幸會了在上海創(chuàng)辦“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紀念館的許四海先生,這是一位我所見最愛喝茶的人。許四海酷愛喝濃綠茶,幾乎茶葉滿壺,茶汁苦青。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不喝壺濃茶,整天精神欠佳;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喝茶,大杯濃茶下肚,躺下就能進入夢鄉(xiāng),濃茶成為他最好的“安眠藥”。
喝茶讓66歲的許四海收獲很大: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十歲,一年到頭不感冒,每天工作12個小時沒有疲乏感,走路健步如飛,皮膚的質(zhì)感也不亞于年輕人,看不到一點老人斑。
見到朋友和熟人,許四海總愛鼓勵大家喝茶,他的口頭禪是“喝茶無事,無事喝茶”。他的道理很簡單:面對空氣污染和農(nóng)藥化肥,人體防不勝防,充滿毒素;茶能解百毒,是人體最好的“清道夫”和保健品,只要每天堅持喝茶排毒,就能保身心健康。
酷愛茶,自然酷愛中國茶文化。許四海除崇敬“茶神”陸羽外,還特別崇敬“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吳覺農(nóng)是我國著名的農(nóng)學家和茶葉專家,曾任農(nóng)業(yè)部副部長,對新中國茶葉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巨大。許四海因為崇敬吳覺農(nóng),便在自家園子里建起了“吳覺農(nóng)紀念館”,免費向游人開放,借此宣傳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因為鐘愛茶,許四海又與紫砂壺結(jié)緣。紫砂壺與茶,可謂珠聯(lián)璧合,是大自然的絕配。茶因壺更香,壺因茶彌貴。太湖邊的宜興是紫砂壺的故鄉(xiāng),大都市上海則是紫砂壺的福地和龍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茶迷”變成“壺迷”的許四海居然辭掉上海的公職,義無反顧地到宜興做紫砂壺廠的副廠長,正式開始了人生的“紫砂壺之旅”,很快成為紫砂壺的制作高手和鑒賞專家。在許四海的眼里,紫砂壺富有生命和精氣神,能與人對話和交流,他視手中的一把把紫砂壺如同他的一群孩子,與自己血脈相連,心心相印。用自己制作的紫砂壺泡茶,更覺甘甜無比,清香四溢,喝后神清氣爽,通體舒暢(微博)。
由于紫砂壺如此魅力無限,許四海很快將“做壺”和“藏壺”兩者并舉,不遺余力地收購紫砂壺,先后收藏明清以來的各類老壺一千多把,逐步成為國內(nèi)紫砂壺界最大的藏家。在他的藏品中,最耀眼的是一把價值連城的“大亨壺”,收藏的經(jīng)歷也極為傳奇。
“大亨壺”由清朝制壺高手邵大亨制作,因傳世作品稀少,當時就有“一壺千金”之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jīng)朋友介紹,許四海在宜興丁蜀鎮(zhèn)一戶潘姓人家看到了一把通體圓潤、大氣磅礴的“大亨壺”。百聞不如一見,氣度蓋世的“大亨壺”讓他嘆為觀止,膜頂崇拜。他立馬提出要買壺,潘家開出一口價三萬,他興奮之余也著實嚇了一跳,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那時工薪階層月薪才幾十塊錢。因太愛這把壺,他一咬牙同意了。但潘家不久卻反悔,說要把壺拿到拍賣會上拍更高價。孰料潘家的預期落空了,此前揚言高價買壺的港臺藏家在拍賣會上只出到一萬六便叫停,許四海以兩萬三的價格成功拍到這把名副其實的“壺王”。為人厚道的許四海事后有點過意不去,又給潘家送去不少名人字畫,算是補償,雙方皆大歡喜。
上世紀90年代初,許四海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國內(nèi)首家私人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并向社會免費開放,在海內(nèi)外紫砂壺界影響頗大。“大亨壺”成為當之無愧的“鎮(zhèn)館之寶”,吸引了無數(shù)參觀者的眼球。對于許四海來說,看到觀眾在壺具博物館內(nèi)駐足欣賞,在吳覺農(nóng)紀念館內(nèi)細心閱讀,他充滿快樂。老天爺是公平的,他先后獲得“海派紫砂壺的代表”、“海派文化的名片”等美譽。
茶能清心,向來與事佛有不解之緣。茶禪一味,說的是茶道與佛禪有異曲同工之妙。茶讓人體健,壺讓茶香馨,佛讓人心靜。精神空間不斷延伸的許四海后來又迷上了佛像雕塑并收藏各類佛像,將自家園子命名為“百佛園”。佛淡定向善,大愛無疆,能讓浮躁的心靈找到安靜的歸屬和精神的家園。“百佛園”內(nèi)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佛像林立,加上“吳覺農(nóng)紀念館”和“四海壺具博物館”,每天游人不斷。
于許四海而言,愛茶,迷壺,敬佛,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和緣分,構(gòu)成了他輝煌人生的三個精彩篇章。
許四海與趙本山最近有緣相會,兩人相見恨晚。他們的共同點很多:都出身貧寒,沒讀過多少書,小時甚至要過飯,幼年時的人生愿望是吃飽飯。兩位卓越的藝術(shù)家風云際會,以茶代酒,談茶談壺談佛理,論藝論道論人生,興致上來,兩人先合作創(chuàng)作字畫,許四海畫壺,趙本山題字;后又合作創(chuàng)作“山海”紫砂壺,趙本山為壺題字“高山流水”、“五湖四海”等,許四海為壺配畫。在趙本山看來,二人轉(zhuǎn)與紫砂壺都帶著泥土的芳香,兩者在很多方面相通,都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兩人尤為契合的是,經(jīng)歷世事的滄桑變幻,兩人都感嘆人生如茶,苦盡甘來。是啊,而這天地不正是一把大壺,紅塵中的蕓蕓眾生浸染其中,也就醞釀出人生的萬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