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到上海“朵云軒”一游,偶遇好友——海上書畫篆刻家王聞陽(王斌)兄,品茗敘談間,看到一只紫砂井欄壺,這是王聞陽的壺刻作品(見圖):用刀大膽,芭蕉一片,橫斜紛披,寥寥數筆“寫”出了“一葉一世界,一花一如來”之禪意的畫境,右上方刻“我佛無說”四字,布局明快、簡約,把壺玩賞,正可養目清心!
舊時,滬上大畫家唐云與雕刻名家沈覺初等先生一同開墾出海派紫砂壺刻藝術新天地,唐云、謝稚柳、程十發等先生的一幅幅佳作經過名家奏刀和窯火的洗禮永久凝固在茶文化的紫砂壺上,趣味盎然!
王聞陽刻壺手法自創,別出心裁,他用秦漢急就章法刻壺,不施墨稿,以刀代筆,畫在心中,刃落之處,泥飛畫現!吾觀其刻壺之刀工、章法、細部處理等技法大有鮮頭。他的諸多作品,壺上刻著的枝葉,椏杈、山石、藤蔓,祥云、流水,用刀如一騎絕塵,入無人之境地,一氣呵成,意境自高,尤其是樹之分枝節斑塊面處,刻劃出墨色滲化天然之趣,線條的張力法度,收、縮、開、合全在手腕運刀的掌控中。
王聞陽贈我一冊他的刻印新作——由吳子建先生題簽的《武文堂印存》印譜,所刻鳥蟲篆印數十方,朱白相間,煌煌熠熠,頗有吳子建印風,原來王聞陽治印師從名印家陳茗屋、唐煉百先生,但他喜歡吳子建的印,就學著仿刻了。令我驚奇的是,他說他刻印是不寫印稿直接刻石。我想起滬上名印家陸康先生曾說,篆刻大家吳子建作印與眾不同,無論朱白,以刀代筆,從不寫印稿,他與你品茶閑聊間輕輕松松抄刀耕石,嘎、嘎、嘎,片刻,一印佳作刻就。王聞陽拿出一方他刻了一半的鳥篆朱文印給我看,果然未刻處石上一片空白,呵呵,絕活!
現在刻壺者有先請名書畫家在壺坯上落墨布局,或是自己先用筆墨在壺上創作后再刻,其實,在紫砂壺泥坯上鐫刻之術并非易事,用刀稍重,線條爆裂甚至鑿破壺壁,用刀過輕,墨線會陷于纖細乏力之境地,用刀滯澀,則有損書畫筆墨流暢之審美觀。故刻壺者要有深厚的書畫基礎與篆刻刀工,方能在紫泥上刻出金石氣、書卷氣、渾厚度及中國繪畫的神韻之美,水墨之逸。刀耕紫泥現筆意,壺上丹青墨生輝,王聞陽運用手中的弧刃薄刀披削法刻來全不費工夫,一切順其自然,在紫砂壺上呈現干、濕、濃、淡的水墨淋漓之效果一如陳白陽、徐青藤大寫意再現,與篆刻大家吳讓之印風有同工異曲之妙,聞陽兄對書畫藝術語言的解讀與深厚的篆刻功底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