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國家為專業技術人員恢復評定職稱以來,從事陶藝的“藝人”第一次有了職稱以及榮譽稱號。這是黨和政府對科學、教育、藝術的重視和關心,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具體表現。職稱是專技人員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技人員的成就和水平,同時也意味著要相應承擔責任。可見,職稱評定是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重要政策之一。但是,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職稱”又是作者身價和作品價值的“名片”,于是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藝人不是孜孜不倦地創作精品,而是千方百計地搞“職稱”,撈“榮譽”。而由于有了“賣方市場”,一些機構或個人也就投其所好,亂評獎、濫發獎,甚至還可以奉上“世界級藝術大師”的桂冠。而有些藝人也就暈暈乎乎地不知自己有幾斤幾兩了,拿著獎狀、榮譽證書及職稱評定書到處炫耀。因此,規范評獎,規范職稱評審一直是廣大正直的業內人士的迫切愿望。并一直向有關部門呼吁,積極提建議、出主意,希望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目前,我市職稱評審正在逐步走向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即便是如此,我們還是希望廣大陶藝工作者要以平常心正確對待“職稱”。回想歷史上的許多藝人,雖身懷絕技,但卻默默無聞。就是在解放以后,著名的老藝人如任淦庭、裴石民、朱可心、吳云根、王寅春等他們都沒有職稱,但他們的藝術勞動和成就不是得到群眾熱愛和社會承認,有的還享有政治上很高的榮譽嗎?因此,我們在正確對待自己,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要下苦工,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的修養,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的修養,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的修養,提高作品的水平,更要講究誠信,講究職業道德。須知,必是先有名作,再有名人的。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曾說:“所謂大師,就是失敗最多的勞動者,打工最多的勞動者。”唯有勤奮,不斷克服缺點,戰勝自我,才能提高作品的水平,而對一位真正追求藝術的人來說,決不會一門心思追求榮譽、職稱,而最終,人民也不會忘記那些奉獻給他們優秀藝術作品的人們,應得的“職稱”也會名歸實至。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