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連續曝光了紫砂煲騙局和宜興紫砂化工壺真相,令紫砂聲譽一落千丈,萬千紫砂壺愛好者聞壺色變,馬上收起喝了多年的紫砂壺的不在少數。同時,宜興紫砂產地也開始大規模地整治化工壺、名家代工壺的行業潛規則,并恢復了黃龍山紫砂礦的開采。
化工壺問題一曝光,業內也出現強烈的不同意見。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并不是所有紫砂壺都是化工壺,但紫砂壺的形象受損則會壞了整鍋湯。而且對于什么叫化工壺,大眾該如何鑒別,什么壺的原料能入口,什么不能入口,紫砂壺原料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至今仍為空缺,這才是紫砂壺的問題癥結所在。
但奇怪的是,在曝光之后舉行的春季拍賣會上,紫砂壺行情實現一年里的三級跳,紫砂界泰斗顧景舟1948年制作的五把石瓢壺之一去年秋拍拍出了創紀錄的318萬元,今年春拍,五把石瓢壺中的另一把居然拍出了1232萬元!這還不算驚人,顧老一位關門弟子的一把紫砂壺代表作一年半以前拍到8萬元,今年春拍,他的兩把壺居然分別拍出了60萬元和80萬元!在如此快速拉升的行情中,還有媒體大呼“紫砂壺行情遠未到位”。
三年前,我曾經就黃龍礦封礦導致的原料問題請教過國家級紫砂大師徐秀棠先生,他說,很多紫砂工藝美術師自己都會儲存泥料,他手頭儲存的泥料幾輩子都用不完,而且,名家做壺本來數量就極其有限,一年十幾把壺,能用掉多少紫砂泥?
紫砂行業代工嚴重,側面說明紫砂愛好者鑒賞能力的巨大欠缺,同時也說明紫砂壺在藝術性上面的差別,遠沒有它們市場價格的差別那么大。曾有紫砂藏家戲稱,一把壺,不同的人做,差別幾千元最多了,但為何現在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省級大師乃至國家級紫砂大師的價格差分別以后面加一個零計算?這多少也顯示了紫砂收藏界存在非理性。既然如此盲目追捧名人,代工壺當然應運而生。
種種疑問,在央視曝光了紫砂黑幕之后,依然頑固地存在,人們不禁要問,在資金追捧和誠信危機之下,哪天才能真正廓清紫砂行業的迷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