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收藏有著濃濃的個人色彩。
真正與茶事相結合的紫砂壺收藏是至正大道,廣大茶友壺客才是收藏主力軍。紫砂壺收藏因人而異,受到財力、眼力、閱歷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有人關注物質,比如砂料。一味著眼于紫砂壺的色澤與肌理,殊不知缺失了三個關鍵環節:從礦石到成泥,從泥片到成型,從生坯到成陶。單純玩泥會陷入誤區,有目的研究才有收效。一是據此進行老壺的斷代鑒別。歷史上砂料顆粒目數呈現出由粗到細的演變,調配泥如梨皮泥、雪花砂、民國綠、化妝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二是據此以茶選壺,以砂適茶。臺灣壺客在這方面心得最多,總結出:朱泥制壺聚熱揚香,是烏龍伴侶;底槽青壺沉著穩定,是泡鐵利器;胎輕質疏的本山綠泥好沏綠茶;漿少砂粗的雙龍調砂配合普洱。三是加強視覺和觸覺效果。適度加入化工呈色劑調配泥色,既滿足了視覺需要,又不會影響功用;為了追求成陶效果而加入玻化、瓷化成分,會破壞紫砂透氣性;調配砂質加強了觸覺手感,會顯著地改善發茶效果。
有人關注技術,比如成型。不談非紫砂的拉坯壺、灌漿壺、掛漿壺,依紫砂壺的成型方法分,殆有模具壺、半手工壺、全手工壺。模具壺是工廠時期由工人用模具壓制成型的商品壺,流、鈕、把、身筒分制后再組裝。模具材質有石膏、紫砂、木質,現在還有了鐵模。好模具制作的商品壺看起來比一般手工壺規矩漂亮,可惜沒韻味,很死板。
有人關注時代,比如明清壺、民國壺、“文革”壺等都有時代烙印。一看砂料,砂料難作偽,用“文革”拼紫高仿解放前的老壺,不露餡才怪;二看壺型,流孔分民國前的獨孔、建國后的網孔、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球孔,有鮮明的時代性。有人仿造蔣蓉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蘭菊壺,愣是打上鐵畫軒的款冒充民國壺,張冠李戴;三看裝飾。民間老壺作為日用家什,明清時期很少做裝飾。文人清高,不肯屈尊為市井的東西題字繪畫,而曼生、子冶、石梅等雅士也只與彭年這樣的高手合作。民國時期出現專門的陶刻工匠,他們以刀代筆,在大眾紫砂上刻一兩句詩、三五筆畫,熟練得像連筆字和簡筆畫。到“文革”時期,毛主席語錄上了壺,還用陶刻和泥繪手法宣揚樣板戲;四看章款。壺底是壺的“身份證”,從最初的壺底光禿,到大彬壺竹刀濕刻留款,再到曼生壺的棄款鈐章,直到現在蓋章又加款。而像仿大彬壺非要加個印章,反而留下了偽證?!拔母铩睍r期印章很特殊,前期多為“小四方”“五號直形”“高獅燈”等,后期壺底多為“中國宜興”,蓋內加作者名章,連姓氏都不好考證。就比如“紅華”款,除了當今已是紫砂名人的張紅華外,宜興的四大姓徐、吳、高、范皆有可能。而當今名壺所鈐多為篆刻大家治印,有金石味、書卷氣,假壺蓋印吃泥淺,躲躲閃閃地不敢見人。藏壺最忌抓過壺底看名頭,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證”在此招搖撞騙。所以正確讀出印款的諸般信息,也是鑒別壺真假的有效方法。
有人關注書畫。紫砂壺的雕刻集詩詞、書畫、篆刻藝術于一體,富有文化意蘊。曼生壺之所以可貴,在于其溫文爾雅、恬靜閑適的風韻。那些沏水泡茶的詩句抒情詠景,借物言志,平添品茗樂趣。有位壺友是楹聯學會成員,愛在紫砂壺上尋章覓句,遇到有好聯語者或買或抄,在積攢十幾只壺的同時,還記了一大本“絕妙好詞”。還有位壺友是搞美術的,尤其關注壺上的刻畫,買不起陶刻大師的壺,就買其子女制壺。他已有大師譚泉海、鮑志強、徐秀棠,名人毛國強、沈漢生,高工黃自英、束旦生等人陶刻壺,而且他對每個人的師承淵源、藝術特色都了如指掌。
有人關注名頭。名頭是由家門、師承、職稱、威望等構成的。收藏者必須深入了解收藏對象的名牌“經營”狀況:一、文化積累要厚實;二、個人風格要鮮明;三、信譽維護要持久;四、質量保證是生命;五、創新發展是后勁。就同一個名家而言,一壺一價,一時一價。不同名家,即便是同門、同師、同職、同廠,甚至同進修、同獲獎,兩個人的壺價也可能不在一個檔次上,一人一價。所以,收藏名頭壺,要充分調研,追溯過去、關注現在、預見未來。冷眼看待急功近利、代工與惡炒的名家,名家一旦故步自封,也會過氣。
當然,隨著紫砂壺收藏知識的儲備和認識的提升,藏家會由最初的單一關注視角,拓展到立足一點兼顧其他的綜合考察定位。這是一個要交學費的學習過程,更是量力而行的實踐過程。帶著經驗、帶著學識、帶著特長投入其中,很快并且一定會形成特色化的紫砂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