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液襲,玉露汲,雨前采,箬為笠”。看到這些紫砂壺中的銘文題詠,叫我們不禁想起以壺銘及篆刻融為一體的曼生壺。說起曼生壺,很多紫砂愛好者耳熟能詳,但是陳曼生何許人也? 何為曼生壺? 曼生壺的取材是什么?就未必是每個人都了解的了。俗話說,博古可以通今,如何極大程度的演繹傳統的延續,使紫砂壺承古作而不拘束?這種種的疑問更增加了紫砂愛好者對曼生壺的鐘愛和探求。
陳曼生何許人也
陳曼生,名鴻壽,字子恭,又號老曼、曼壽、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年)卒,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能書善畫,精于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為西泠八家之一,藝名昭顯。著作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等。約在嘉慶六年(1801年)應科舉拔貢,后任溧陽知縣,而溧陽與宜興緊鄰,這就引出了文人縣令與宜興紫砂的不解情緣。
何為曼生壺
嘉慶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學士與陶人合作制壺,也可以說正是文化與壺品的契合,才有了今天紫砂壺的發揚光大。嘉慶二十一年,陳曼生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為官之時,結識了楊彭年,并對楊氏“一門眷屬”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別砂質,創制新樣,設計多種造型簡潔、利于裝飾的壺形。隨后,曼生親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壺上刻雄奇古雅的書體和契合茶壺本身意境的題句。
自此,文人壺風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作導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鐫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實際上,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雖然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但壺隨字貴,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壺。
其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壺型變換多樣,簡潔流暢,古樸大方。其能流傳至今且對后人制壺產生深遠影響的除了其壺型的設計還有其雕刻,自蘇東坡等文人雅士開始在紫砂壺上雕刻書法繪畫后,紫砂壺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內涵,而曼生壺系列因為雕刻數量多,流傳廣,自成一個系列,所以在紫砂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曼生壺自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成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三十八種左右樣式。世人所以用『十八式』這個數字,僅僅是習慣而已,也許是人到十八歲就表示進入成年,也許是中國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原因,人們就常常用『十八』來象征完善、成熟或極至。
曼生壺的取材
曼生壺在紫砂造型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諸多的文章都有評價。而曼生壺的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現象的有“卻月”“、“飲虹”“、”橫云”等;取植物的形態的有“瓜型” 、“葫蘆”等;取實用器物的有“鈿盒” 、“覆斗” 、“牛鐸” 、“井欄” 、“合斗”“、“笠形”等;取幾何形的有“汲直”、 “合歡” 、“春勝” 、“員珠” 、“方壺”等;取仿古器的有“石銚” 、“百衲” 、“古春” 、“延年半瓦”、 “飛鴻延年瓦” 、“天雞” 、“鏡瓦” 、“乳鼎”等。而在曼生之前紫砂壺造型大都承襲前代造型,陳陳相因,無甚變化。而陳曼生創造了一批新的款式,一改昔日繁瑣、守舊、題材狹窄的局面,使之簡潔、明快,面目一新,不愧為茗壺造型史上的一次創新。
曼生壺題名主要分類
深刻雋永的曼生壺題銘,是曼生壺的精華所在。
第一類為切壺切形,摹形狀物妙趣橫生:根據茗壺的形狀,題銘加以形象的描寫,但又不停留在描寫上,而是自然的引伸出一些生動活潑的情趣。如“葫蘆”壺,題曰:“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又如“天雞”壺,題曰:“天雞鳴,寶露盈”,再如“提梁”壺,相傳是宋朝文學家蘇東坡設計,故題曰:“提壺相呼,松風竹爐”。最妙的是“鈿盒”壺,題曰:“鈿盒丁寧,改注茶經。”鈿盒本來是用來裝珠寶首飾的,而今制做成了茗壺,因而也就“改注茶經”了。
第二類為切茶切茗,品茗飲茶修身養性:茗壺是用來沏茶的,因此曼生壺銘中更多的是描寫品茗飲茶的無限樂趣,尤其是文人墨客常常借銘發揮,寄志抒情。如“汲直”壺,題曰:“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醴,即甜酒。對于真正的飲茶者來說,“苦而旨”的茶,恰如甘醇的甜酒,正是應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淡泊情志。
第三類為箴言警句,哲理啟迪人生真諦:有的題銘如箴言、警句、格言、座右銘,大抵是文人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對事態的一種評價。最典型的如“卻月”壺,銘曰:“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月滿則虧即月有陰晴圓缺,本是自然現象,而他隱喻著“滿遭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人生哲理,因此作者將其題于“卻月”壺上,把玩之時,作為座右銘來規范自己。
第四類為寫景抒情,詩情畫意引發遐想:還有一類題銘用詩一樣的語言或寫景或抒情,借物比興,于方寸間,營造意境,抒發天地之春秋,讀來讓人回味無窮。比如“若笠”壺上的題銘“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斗笠可以遮蔭避暑,而飲茶可以消暑解渴。兩者功能有所差別,似又一致。“我佛無說”是禪機玄語,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