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忠是個很實在的人。他說:“我其實不是很懂紫砂壺,只是喜歡而已。因為喜歡,也就充滿樂趣,不會像有些藏家那樣‘累’,也不會‘陷進去’。”提及他在紫砂壺收藏方面有何心得,他用一句話概括:“紫砂壺收藏,沒你想的那么神秘。”
不要盲目追“大師”
記者:你一直說,自己不是很懂紫砂壺,甚至連很多壺都叫不上名。那這1000多把壺是怎么收來的?
孫永忠:很簡單,相信第一感覺。在這個圈里,有正規的經銷渠道,專門有人從事這種銷售活動。相處久了,我成了他們的長期客戶,也就有了固定的人幫我把關。當然還有些壺,就得靠緣分了。
記者:現在市面上流傳著大量代工壺,是否擔心買到代工壺?
孫永忠:這個的確很難避免。但說來也簡單,別盲目追“大師”就行了。目前,各種大師滿天飛,虛得很。有些大師一年也就做個三四把,要轉到我們手上,何其難啊。現在,我都不怎么買大師的壺,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三線的制壺者身上。他們正處在創作高峰,壺好且價錢不貴,這樣實在。
收藏不僅是有錢人的游戲
記者:有人說,收藏是有錢人的專利,你如何看?
孫永忠:收藏這玩意兒,其實是種愛好。對于紫砂壺也是一樣,很多東西不在貴,而在于自己是否喜歡。事實上,現在仍然有很多品質好,但價錢并不貴的壺。這就看藏家的眼力了。當然,對于那些名家壺、老壺,還得量力而行了。
記者:經濟不寬裕時,如何堅持收藏?
孫永忠:我是個很有計劃的人。我每個月都會留下一筆錢,用來買我喜歡的各種藏品。記得1978年底,我剛工作,工資是16.1元。我問周邊的人,他們抽煙的開銷,其中最高的一位花2元。我就存下2元,用來買郵票。到現在為止,我一口煙都沒抽過,但是建國后的郵票,除了錯版的不全,其他的我一枚不缺。后來,隨著工資的提高,每月預留的錢也漸漸多起來,收藏的范圍也就更廣了。再后來,我來到深圳,當了小老板。這時,我就選擇別人應酬的花費來收藏。
這些壺,我一把不賣
記者:為什么會想到開紫砂壺博物館?
孫永忠:有這個想法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一是覺得自己收藏的紫砂壺夠多、品質上也還過得去,可以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普及一下紫砂知識,讓紫砂壺愛好者少走些彎路。
記者:如果有人看中了你的壺,會賣嗎?
孫永忠:我的這些壺,一把都不賣。不過,如果真聊得來,有緣分,我倒是可以送給他。
記者:目前,博物館完全免費開放。你要租場地、還要請專人打理,如何維持其日常運營?
孫永忠:的確要花些經費。我計劃將博物館注冊之后,向政府申請些補貼。萬一申請不到,長期公益下去,也沒關系。關鍵是能把我的藏品展示出來,提供一個與圈內人交流的平臺。博物館開放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開始沒什么人。最近,來的人漸漸多起來了,其中不乏一些圈內的知名人士。不過,對于我來說,只要有人來看,不管層次如何,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