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含蓄卻不失韻味,寵辱不驚中自顯尊貴。
喜愛紫砂壺的人多超然于物,與紫砂相處的久了,便也沾染上紫砂壺獨特的氣質。在淡淡的茶香之中,思緒總是隨著裊娜的水汽不知飄向何處。
好壺是有品格的,每一把壺都別具特色,或雍容富態、或淡雅清麗,每一把壺都在你心里自成乾坤。紫砂壺質地古樸、醇厚,有三分清高,又銜七分謙遜,風雅之士或撰寫壺銘、或書寫款識、或刻之花卉,或印蓋鈐章,托物寓意,獨具匠心。
明、清是紫砂最為興盛之時,文人墨客在淺飲輕酌之中成就了紫砂的精魂,之后紫砂壺的余韻便一代代地延續。歷代文人參與紫砂的設計與制作,提升了紫砂壺的工藝價值。據說,明代唐伯虎也喜參與紫砂壺的創作,董其昌曾和紫砂工匠合作制壺,在不少壺上揮毫潑墨、題詩作畫,使這些紫砂壺更有靈性和底蘊,充滿人文和藝術的韻致。
在茶的滋潤下,紫砂壺通體散發出祥和的氣息,吸收各方靈氣,壺茶相依,人壺相伴,融通天地八卦。有人說,惟有那些走遍大地、深諳世情的人,才可讀懂紫砂的大器與精神。紫砂壺是禪意,需要不斷地修行;紫砂壺是生活,需要不斷地打磨;紫砂壺是境界,需要不斷地參悟。
藏壺人將感情、人生、萬物情愫傾注在紫砂壺中,如癡如醉,愛不釋手。有人說,賞壺的靈性一在于舊,二在于養。養出來的舊壺任你賞玩它于掌心之上,舉手投足間,哪怕一聲聲壺蓋與壺身的碰撞之聲都是深深的靈性。而在生活中,新壺都終將變為老壺,也將在市場中逐漸升溫、增值。
1994年中國嘉德開啟了國內紫砂壺的拍賣先河,之后各大拍賣行陸續跟進, 2010年的春拍中,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經過激烈的競價,最終以1232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紫砂壺拍賣的記錄。
關于紫砂本身:
據了解,紫砂泥根據陶土原礦的分布層面,一般分為架頭泥、烏泥、夾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屬普通紫砂泥)、段泥(本山綠泥)和底槽泥(又稱底槽青)等。一般而言,蘊藏在下面的底槽泥屬于最好的紫砂泥,燒成后呈色十分飽滿豐富,業內稱為“水色好”。 種類不同,燒成后顏色不同。比如,使用中槽泥制作的作品燒成后顏色偏紅,而段泥制作的壺燒成后呈黃色。另外,有人在本山綠泥中添加紫泥,這樣子燒成后成黃紅色;如果在中槽泥中添加本山綠泥,則燒成古銅色。紫砂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燒成后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并非夸張。
據介紹,一把紫砂壺包括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制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型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現代人較注意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單從其收藏價值考慮,紫砂古壺價值連城、寸柄之壺則更珍貴。
紫砂壺的制作,從選紫砂泥到用水,到塑形,到燒制的過程都十分講究。
紫砂壺名家:
雖然紫砂壺的拍賣紀錄達到了上千萬,但是在市場上,明清紫砂壺的價值還處于被低估的情況,市場的拍賣價格平均只有十幾萬元。與明清紫砂壺價格不高的現象有悖的是,明清名家存世的紫砂壺非常稀少,明代就曾出現過紫砂壺“四大名家”——董翰、趙梁、時鵬、元暢。其中只有時鵬尚有一件作品傳世,其余三家均已無作品流傳。另外明代的時大彬、李仲芳和徐有泉被稱為“壺藝妙手稱三大”,其中時大彬是“四名家”時鵬之子,他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設計以及署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制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清代更是紫砂壺興旺的時期,出現了很多制壺的名家高手。道光、咸豐年間,有邵大亨、申錫、邵景南、邵友廷、馮彩霞、邵盤珍。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有黃玉麟、萼圃、邵大赦、何心舟、王東石、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蘭舫、邵云如、邵湘甫、蔣德林、周永福、吳阿根、金士恒、蔣萬豐等。
而在拍場上,現代大師的作品更多的受到了人們的青睞,“紫砂七老”的作品支撐起了紫砂市場的大行情,平均價格在百萬元。
紫砂壺的貴不在原料,而在于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投資者要慧眼識壺,懂得紫砂壺的價值在哪里。對于初入此領域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就沒有必要追求紫砂壺的古舊,可以從當代名家的新壺入手,靜待歲月的打磨與考驗,在此過程中,不僅陶冶了情操,還能獲得可觀的回報,自成樂趣。
近兩年,紫砂壺收藏熱逐漸升溫,在今年匡時的北美征集中,一套顧景舟四方云間鼓腹刻詩文五頭茶具壺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您也是愛紫砂一族,就請隨我們一起來關注紫砂收藏,品味紫砂吧。